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编读感言>那顶曾经的“紧箍咒”>文章详情

那顶曾经的“紧箍咒”
2014-11-20 19:07:15 作者:冯克力 热度:3307℃ 收藏

在民族存亡之际,方小龙先生的父亲像许多青年人一样,毅然选择了弃业从戎。让他没想到的是,尽管他在抗战胜利不久便脱离了军队,重执教鞭,远离了内战,但他从军抗日的那段经历,却成了伴随他一生的污点,饱经磨难。
近读著名律师张思之先生的回忆录,发现张先生的经历与方父很有相似之处。1943年,国民政府号召青年学生参加远征军时,张先生只有十六岁,正在大后方读高中,连跟家里商量都没商量,他二话没说就报了名。经过短暂的集训,便飞越驼峰,投入印缅战场。与方父一样,战争一结束他即告别军旅,回到学校去继续因抗战中辍的学业。后来,张先生在大学里还加入了中共地下党。即使这样,到肃反时,他那段从军的履历还是被主事者们冠以参加过“伪军”的罪名,把他好一顿折腾。你说整个什么罪名不好,再怎么地也不该把浴血抗战的远征军算作“伪军”吧?哪跟哪啊,一讲阶级斗争,连民族大义都颠倒了。
而“阶级斗争”的意识一旦泛滥,难免满目都是“敌人”,被殃及的就不只是与“敌对阵营”多少有过瓜葛的那些人了,整来斗去,“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连己方阵营里累勋积劳如孙定国、如傅英豪者也难逃厄运了??
回头想想,当初结束“文革”,拨乱反正,当轴诸公断然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地富摘帽,为右派平反,恢复他们的公民权,实在是高屋建瓴的抉择。此举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随着这顶“紧箍咒”的解除,无形中也为培育公民与法治社会,扫清了一大障碍。从那以后,传统的阶级斗争的思维虽然并未根绝,但至少心智正常的人都不会再公然拿来当旗帜挥舞了。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社会的一个进步吧。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