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挚友——《老照片》
2015-03-26 23:30:36
作者:苏峰洁
热度:4291℃
收藏
已收藏
岁月如梭,不知不觉《老照片》已陪伴我走过了十八年,第一次见到它的情景却恍如昨日,十八年与它的故事泛起在我脑海。
十八年前的一天,我到住所附近的一家超市购物,一进超市的门边有一个卖书刊的柜台,我习惯性地去顺便看看。忽然一本从未见过的小书映入眼帘,是第一辑《老照片》。我拿过来只粗粗翻了一下,就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从此与它结下情缘。
当时《老照片》没有确定的出版时间,大约三个月左右一辑,每过三个月左右,我就几乎天天去那家商场,生怕错过了它,就这样还是会有遗漏的时候。有时几天没去,就错过了,书已卖完,我就央求售货员再进一本,给我留着。有一次我出差回来,一看已经卖到下一辑,可前一辑我还没有,急得我把家附近的书店都跑遍了,仍没有卖的。忽然想到不远处还有一个书刊批发市场,大夏天我趁中午休息时间顶着烈日骑车赶去。批发市场里面密密麻麻一间间的小门脸,我几乎一间一间地问过去,回答都是“没有、没有”,当时我想:再没有的话我就要给出版社写信邮购一本啦。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书摊找到了!当时那个心情啊,好像捡回了失去的宝贝一样!因此知道又多了一个买书的地点,我的心理压力也小了一半。终于,《老照片》可以订阅啦,不用我再总是惦记去购买,对我简直是一个大福利。每当它如期而至,就好像迎接一个定时来访的老朋友一样,心里乐开了花呢。
十八年来,我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总要处理掉不少书刊杂志,唯有《老照片》一本不少地随我迁入新家,陈列在书柜里它们的那个专属位置。在我出差和旅行途中,它是我不可或缺的伴侣。只有一次,我把第66辑遗忘在外地的旅馆里,回来后还给旅馆打电话询问,可惜已找不到,让我懊恼至今。聊以自慰的是那本已看完。此后出门我一定牢牢记住把它收藏好,再无遗失。
《老照片》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教科书,通过图片和相应的文章,再现了当时的真相和风貌。我是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所受的教育有许多受当时极左的影响,对解放前及“文革”前的国家历史和人物的评价存在相当大的理解偏差。《老照片》里的照片和文字,多角度还原了真实的人和事,使我真切感到,历史是多么复杂,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孩子,只有还原其本来面目,才能真正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老照片》展示了大量的历史事件,重现了许多历史的瞬间,还有些提供了独到的回望视角,读后常常使我掩卷沉思,回味无穷。“名人一瞬”让我结识了众多的名人,相片从不同方面或展现了他们的生平,或展现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更有大量的“私人相簿”,通过相片述说家庭或个人的悲欢离合。一帧帧历史的图像,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面容,仿佛穿过岁月的尘埃向我走来。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人,都无法抗拒历史的潮流和命运的作弄,他们的故事和境遇,有的使我唏嘘不已,有的让我潸然泪下。也有的把我拉回到童年时光,让我会心一笑。
《老照片》里分别介绍了山西省太谷县“铭贤学校”和县城里一个照相馆的故事,勾起了我的记忆。我就出生并生长在山西农业大学(原铭贤学校)里,照片中的建筑物我是那么的熟悉,文中提到的几位教授都是我小时候相识的邻居。记得县城里那家照相馆小小的门脸,高高的门槛,留下了我和亲朋好友的许多影像,上大学离家之前的最后一张与同学的合影也是在那里照的。虽然并不认识照相馆的主人,但看了这篇文章,感到是那么的亲切,好像《老照片》也与我有了共同的朋友一般。
十八年,一个呱呱坠地的孩童成长为一个花季少年,《老照片》也迎来了它的花样年华。衷心地祝福《老照片》,在这大浪淘沙的年代,能够茁壮成长,屹立不倒。衷心地希望《老照片》,保持自己的品格,贡献真善美的作品。衷心地感谢《老照片》,为我们呈上这宝贵而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会永远是《老照片》的忠实读者,《老照片》永远是我的挚爱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