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编读感言>百姓自己的史述>文章详情

百姓自己的史述
2015-05-08 03:17:57 作者:冯克力 热度:3912℃ 收藏

记得《老照片》面世不久,曾接受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的访谈。那时的“读书时间”在吴玉仑、朱正琳两位的经营下,俨然一阅读重镇,备受瞩目。访谈进行到最后,主持人刘为问我,《老照片》你们会继续出下去吗?我随口回道:“是的,《老照片》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一直做下去。”当时话虽如此说,但内心里对《老照片》的未来却并非那么成竹在胸,因为在它的前面毕竟有着太多的难以预测、难以把握的变数。
  如今,寒来暑往,历经十八个春秋,《老照片》迎来了自己出版的一百辑。
  比起众多的同类读物来,《老照片》或许算幸运的。这幸运,首先得益于读者和作者的认同与关爱。十几年里,《老照片》火爆也好,归于常态也罢,他们始终不离不弃。在“我与《老照片》”征文活动中,许多读者还在征文里随附了自己收藏的已出版的全部《老照片》的图片。这一幅幅照片,饱含着读者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老照片》十八年来与读者一同走过的风雨历程。试想,十八年里无论身在何处、也无论发行网点怎样变更,都要跟随《老照片》的出版一本不落地得到它、凑齐它,该付出怎样的心思与奔波啊!
  《老照片》的幸运,还缘自它始终是百姓自己的史述。早在十多年前,美国学者爱德华·克雷布先生就在一篇以《老照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论文《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版物》里说道,“照片与文字的配合往往暗示出每个人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的重要性。《老照片》中提供的照片和文章将读者导向这样的观点:对普通人来说,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是人们过去所欠缺的。这一观点,对中国政治和国家的将来有深刻暗示”。而艺术家陈丹青先生则把《老照片》视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他觉得《老照片》“如贫家的摆设,显得洁净而有自尊”,并希望它“一如其旧”。
  想想百辑以后的《老照片》,不妨就遵从陈先生的建议,让它还是“洁净而有自尊”的样子,“一如其旧”吧。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