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编读感言>《老照片》的一位美国…>文章详情

《老照片》的一位美国朋友
2016-11-18 20:24:17 作者:冯克力 热度:4844℃ 收藏
2000年的一天,我接到一位美国人从北京打来的电话。对方操一口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说自己是一退休美国大学老师,现受聘首都师范大学当客座教授,已关注《老照片》有些时候,正在撰写一篇相关的论文,希望与我面谈一次。我正好有去北京的计划,便当即约定,过几天去首师大拜访他。
“可是,怎么称呼您呢?”
“我有个中国名字,叫‘高谔’。”他担心我听不懂,又在电话里好一番解释是哪两个字。最后开玩笑说:“记住《红楼梦》作者就行了,虽然字不太一样。”
因为不会英语,那天见面后与这位“《红楼梦》作者”、爱德华·克雷布(Edward Krebs)先生只好用汉语交流,连比画带笔谈……他将陆续买到的《老照片》,摊开在茶几上,有些已经翻得很旧,里面用铅笔做了标记,密密麻麻。交谈中,他不时随手翻开某辑某篇,问这问那……
那年克雷布先生已六十多岁,虽须发皆白,但面色红润,目光炯然,活泼有神。交谈中得知,他最先从日本接触东方,曾在那里留学几年。上世纪六十年代去台湾学了一年中文,开始留意并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直到改革开放始来中国大陆,先后在几所大学里当过外籍教师,还时常带团来中国旅游。他说《老照片》刚一出版他就关注了,每次来中国,第一件事便是去书店找新出的《老照片》,就怕漏下了。他指了指茶几上的书,不无得意地说:“你看,我这里可是一辑都不少哇!”
大约过了半年多,克雷布先生给我寄来他写的论文,遂请人译成中文,题目为“新近中国的旧事物:关于私人历史记忆的出版物”。在这篇提交给海德堡大学中国历史学会议的论文里,克雷布先生以《老照片》为主要研究对象,阐释了私人化历史书写在当代中国的繁兴与价值。他说道“《老照片》重视普通人,重视他们在历史中的位置,和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历史的权利,是一项谦虚的计划”。还说“《老照片》所做的,对中国的政治和国家的将来有深刻的暗示”。读罢克雷布先生的论文,直如醍醐灌顶,使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了更清醒、更明晰的认知,并进而生发一些更深层的思考。至于克雷布先生出席海德堡大学那次会议的情形,我是在看到这篇论文之前就听说了,恰好有位朋友也参加了那次会议,她曾绘声绘色地跟我描述说,会上见一从美国来的白发教授,怀抱一摞《老照片》健步登上讲坛,翻着书,如数家珍,滔滔开讲……
后来,克雷布先生带团到中国旅游,曾抽暇来过济南,我还带他去看了黄河。在此之前,他的腿刚做过手术,行动不太方便,但他还是执意手拄拐杖走下大堤,来到水边,弯腰抓起一把泥沙攥在手里,兴奋地说:“我几次到过黄河,但从没离黄河这么近!”
那一刻,他笑得像个孩子。
就在那次从济南回去不久,他来信说,正在与朋友启动一个计划,拟从《老照片》里精选一些内容,联系一家出版社,在美国出版英文版。之后,按他的要求,我断续发了一些稿件给他。
又是几年过去了。就在上个月,克雷布先生告诉了我他来北京的行程,约我过去签署一份出版授权书:那个在美国出版《老照片》英文选本的计划,终于落实了!
在为这个选本所写的“前言”里,克雷布先生热情地向美国的年轻人推荐道:“对任何开始研究中国的人,或者寻找研究主题写毕业论文的学生,《老照片》都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宝藏。编辑们、作者们,以及《老照片》的读者们欢迎你进入他们的世界!”
克雷布先生自六十多岁进入这个“世界”,并已成为这个“世界”当之无愧的一员。
北京分手的时候,这位明年将满八十岁的老先生告诉我,他在美国为《老照片》所做的,才刚刚开始,他还有更多的计划要推动,只要他还活着……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