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名师风采
2011-08-13 22:23:15
作者:冯克力
热度:5395℃
收藏
已收藏
本辑《老照片》刊出了一组清华名师的照片。
这些照片大多拍摄于上个世纪的前半叶,记录了伴随中西文化交融,成长起来的一代名师的足迹与身影。由于照片多来自名师后人的家藏,使我们有幸一睹名师们于学术、教学以及社会活动之外,诸如交游、婚仪、居家、流徙等各种情态下的风貌,并进而窥见他们繁复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华罗庚、钱端升抗战期间,分别与家人在昆明大后方的合影,背景中简陋破败的房舍,与主人淡定乐观的面庞,正是战火播迁的西南联大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一张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全家与金岳霖等教授的郊游合影,则足以引发对教授当年君子之交的种种联想。还有1935年周一良兄弟各执毕业证书的合影,照片上五兄弟一袭长衫,儒雅而新潮,目光里几许矜持,几许自信……诚然,这是一张在照相馆里特意摆好了姿势拍下的照片,但这样的身姿,这样神情,恐怕是现在的人想摆也摆不出来的吧?而冯友兰1950年代初在燕南园寓所读书的照片,其轩敞的居室、华贵的陈设,难免会让人对那些后来一步步沦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们,生出霄壤之叹。
不过,最让人感慨的,还是物理学家钱三强夫妇的两幅照片。一幅是1946年在英国出席学术会议时,钱先生与夫人何泽慧女士的合影:一对新婚燕尔的伉俪,俨然郎才女貌且复女才郎貌,前程似锦。然而,谁也不会想到的是,二十五年之后,作为著名物理学家的钱三强,会在陕西合阳下放劳动的一间陋室里,与自己前来团聚的夫人和子女们留下了另一张情势迥异的合影。这两幅照片所形成的强烈反差,并不仅仅是岁月消磨所致,更是时代风气使然。
说到时代风气对那一代高级知识分子的影响,张海伯在《最美丽的鲜花》里透露了父辈们当年倍感压抑的原因:“……一边倒的学习苏联,清华大学一下子来了四十多名苏联专家,个个趾高气扬,完全不把中国知识分子放在眼里。过去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大都是西方国家培养出来的,这些人的水准非常高,他们不仅是从世界上最好的大学里毕业的,同时还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师们带出来的研究生。如果是在西方国家,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会在这些苏联专家之上,而不是之下。”结果是,他们明明知道有问题,也只能听命于苏联专家,导致教学、科研与建设都走了许多弯路……
时光流转,斯人已逝。而他们的风采、他们的遭际,却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