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编读感言>启蒙的历程>文章详情

启蒙的历程
2015-07-01 23:25:23 作者:王任 热度:4832℃ 收藏

一份连续印行多年的优秀出版物,其一以贯之的编辑思想、价值理念、历史意识和文化眼光,潜移默化间会对读者产生深长的影响。畅销近二十年的《老照片》即是这样的出版物。它能够长久存在,已是当下的幸运,它的思想启蒙的价值更是难能可贵。

1996年,正在县城读全封闭式高中的我,时常在午休时间偷着钻出校园去新华书店浏览或购买书籍。那时的新华书店是闭架售书的,我至今不忘店员傲慢冷漠的态度,几乎每取一册书都要不屑地羞辱一番读者。12月的一天,我在书店第一次见到了刚刚出版的《老照片》第一辑。封面上的落叶点染着怀旧的气息,图文并茂、与众不同的内容更是让人过目难忘。《沧桑天安门》《圣者之死》《人生可问,命运不可问》等篇什中的历史往事,都是闻所未闻的。封二上的曲阜孔庙石牌坊的老照片,竟是历久弥新,依然如此清晰。虽然学校严禁阅读课外书,虽然高中生囊中羞涩,我还是当即购买了。孰料,自此结缘十八年。

《老照片》将编辑理念定位于“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宗旨在于“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所以,虽然它“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但是创办伊始就区别于摄影类的专业杂志,而是具备更为开阔高远的历史视野、人文情怀和社会思考,逐步搭建了一个“以老照片为媒介的民间叙事的独特平台”。

《老照片》刊发的诸多照片和文章“以图证史”,剥离了层层遮蔽的岁月尘封,颠覆旧见,还原历史,祛除蒙昧,启迪民智,可谓具有“启蒙”的意义。而广义上的“启蒙”即指“一切唯客观真理是求的理性活动”,涵盖“反精神奴役的思想事件和文化精神”。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圆明园遗影》颠覆了教科书中关于火烧圆明园的刻板单一说教;《我的伯父罗稷南》一时引发了“假如鲁迅活着”的热烈论争;《一个人和一本周刊》在历史长河里打捞被遗忘的失踪的思想者;《大公风云录》回顾一代报人的办报历程和精神风骨;《关于“凌迟”》呈示出长期被避讳的残酷血腥……多元化的历史叙事,追寻逝去的记忆,开始尝试打破对历史事实予以记录与阐释的话语垄断。在人物方面,《老照片》里有政界名人,有社会名流,还有胡适、鲁迅、顾颉刚、李叔同、林徽因等文化名人,王芸生、张季鸾、雷震等著名报人,更有诸多无名百姓、底层民众。对于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在正史中是忽略不计或一笔带过的,通常仅仅是统计数字或笼统的名词,而在《老照片》里则是鲜活的记忆和丰富的细节。

《老照片》的记忆平台是面向民间的,有别于官方或知识阶层的历史叙事,很多普通百姓和年轻读者成了它的照片提供者和撰稿者。在做了多年的忠实读者之后,我也开始尝试给《老照片》投稿。2008年,依据搜集到的1971年中央芭蕾舞团芭蕾舞剧《沂蒙颂》剧组到沂南县体验生活的老照片,我作了一些影像和史实的考析,试图重新解读“红嫂”形象的塑造过程,写成了《沂蒙山的“红色芭蕾”》一文,在《老照片》第61辑发表了。从读者成了作者,这使我备受鼓舞!2009年,我主持编纂了《王普先生纪念集》,力图发掘再现一位被遗忘的核物理学先驱的学术贡献和历史真实,其间搜集到的六幅照片和一份信函,留存着王普先生在北大、美国、青岛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遂以“王普先生的历史影像”为题在《老照片》第66辑刊出。随着纪 念文集编纂的推进,又收集到了三幅珍贵的老照片及驻美大使馆信函,2010年《老照片》第71辑刊发《再记王普历史影像》,对发掘和重现王普先生历史形象,再度予以支持和帮助!

阅读《老照片》十八年,徐熏渐染,思想启蒙,也改变了我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看待历史与现实的眼光焕然一新。在读书之余,为了圆一个书店梦,家人去年开办了一爿新月书坊,以期在大学城营造书香氛围,搭建书友聚会的文化沙龙。全套《老照片》自然成为小店“镇店之宝”。书坊也成了销售和传播《老照片》的一个小窗口。

《老照片》在书里书外,都蕴含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尊重,影响了很多读者和作者。1999年第10辑发表了邱三宝《父亲的风景照》,凝结着两代进城务工者的时代记忆,但发表后编辑部却联系不上作者,稿费和照片原件无法寄出。对于这位普通作者,编辑一直搁在心里放不下,牵挂了十多年。历经周折,终于,在2013年找到了邱三宝。《老照片》特意刊发了刘功虎的《“邱三宝”的故事》、邱三宝的《我与〈老照片〉》。这是编者与作者的情义,也是一份出版物的人文情怀。

回望十八年,记得汪家明先生曾言:“往事如同佳酿,放得越久,就越浓烈而迷人”。冯克力先生则说:“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当历史可以观看,老照片记录的心灵史愈加内涵丰富、耐人思考。《老照片》已迎来了出版100辑。接下来如出版一册《〈老照片〉百辑目录》或多册《〈老照片〉百辑精选》,也是便利读者的好事。持册在手,翻览检索,可看作百年写照缩影的凝聚,亦可领略近二十年的编辑历程,其组稿、选稿、审订、目次、设计,都可看出背后的眼光与识见。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随着时光的推移,《老照片》也终将被历史定格,被记忆收藏。读者们期待着《老照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