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秘闻片影>一个后方城市的抗战>文章详情

一个后方城市的抗战
1996-01-01 00:00:00 作者:刘汉忠 热度:6105℃ 收藏

为了前方

抗日战争,这是一场全中国军民面对敌人的战争。一个在抗战八年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后方的城市——柳州的民众,加入了卫国的总动员。
  家乡子弟兵开上了抗战前线,后方大力支援,柳州民众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下,开展了长期而形式多样的募捐活动。一切为了前方,一切为了抗战的胜利。
  1937年10月,柳州各界抗敌后援会发起了募捐活动。青云西街有位六十三岁的林胡氏阿婆,把自己做鞋底挣下的九十六元养老钱全部捐献。北站路六十多岁的孤老孙太生,把干了半辈子苦力为自己买下的一副棺材卖掉,所得八百六十元全部捐献。小孩子们也都为爱国之情所激励,捐出他们平时小小的积累。柳西镇小学的学生,把每天父母给的一两分零用钱储蓄起来,由高年级同学负责收集,定期汇往前方。在义卖报纸的募捐活动中,人们纷纷以高于原价十倍、百倍的价格买报,商人李克文以高于原价两千五百倍的一万元订购一张《柳州日报》。后来,珠江木业公司出到了最高纪录一万五千元。一位路过庆云路的少妇脱下金戒指投入“献金台”箱中,人们问其姓名,她回答说:“我叫‘不愿沦为亡国奴’。”
  在救亡热潮中,柳州到处都有这样感人的场面。在珠江水上食堂举办的一次义卖茶位活动中,原来五元钱一个的茶位,茶客们竞相加价,最高的甚至出到一万六千元。在这次募捐到的四万多元中,有五十元是一个以擦皮鞋为生的穷苦人何义捐献的。酒楼经理问他:“你擦多少皮鞋才得五十块钱?”何义回答:“我给日本仔赶得没有路走了!”说罢痛哭,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为了支援前方,人们举行了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活动,市民在相互的激励中为抗战卫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1938年2月1日,柳州筹款救国美术展览会开幕,徐悲鸿等名家送作品展出义卖。1939年1月,各书店举行义卖,将所得1404.95元悉数捐献。
  秋天到来的时候,人们为战士募寒衣、写慰问信。活动的“开场白”说:“金风飘飘,冷气袭人。为着衣单被薄的战士们在浴血中苦斗,为着忠勇的弟兄们在风雪中杀敌!乐群社聘请了全市的文化界、艺人、剧团、名媛,举行盛大的游艺会,筹集巨款,购置寒衣。”《征募寒衣与抗战胜利》中说:“愿我后方人众,深切明了目前抗战这情势,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之抗战原则,本人类同情互助之至理,尽其国民在抗战时期应尽之天职,齐起参加此征募寒衣之重大运动,踊跃献捐,以增加我抗战之力量,以求抗战最后胜利之早日到来!”
  1938年11月6、7日两天,中央军校六分校战时后方服务团主办抗敌总宣传及征募寒衣抗战宣传游艺大会,有军乐演奏、抗战歌咏、国术、器械操、国乐、话剧等节目。正在柳州的巴金先生目睹了这次活动:“我们在茶棚里坐了两个钟点,后来听见外面的号鼓声,才慢慢走出去。我们站在门前,看见中央军校第六分校的学生整队走进对面公共体育场集合,举行纪念典礼。走在最后的是该校的化装宣传队,所以还有五六个学生穿着女人衣服,他们刚刚在外面演过《放下你的鞭子》等等街头剧。”
  1944年“七七事变”七周年纪念日,柳州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国旗献金”游行。这一天,游行队伍从公园大门出发,经沙街、小南路在城内游行了三个小时,沿街群众纷纷把钱抛到国旗上,妇女将戴的戒指、耳环脱下丢进去,沙街有的老板甚至把钱一扎扎地从楼上抛下。人们的爱国热情像岩浆一样涌动、喷发。这时,曾在七年前捐献自己九十六元养老钱的那位林胡氏阿婆年已七旬,她又将这些年积攒下来的三百四十八元全部捐了出来。
  “国家兴亡,人人有责”。民众在国难面前,真正是融入了时代的热潮之中。

照片说明:
1、剧宣五队在柳州大龙潭
2、浮桥生命线
#p#副标题#e#

救亡呼声

“同胞们起来,同胞们起来,快快走向战场,把八百壮士做榜样。中国不会亡……”激越的呼声,当年曾无数次回荡在柳州的大街小巷。
  1938年4月7日,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出现在中国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指挥这次战役的李宗仁将军名扬中外。消息传到柳州,城区通宵燃放鞭炮。到此考察的湖南省政府委员宾敏陔记述了柳州“近来一般乡镇长及小学教员志愿往前方杀敌者,实繁有徒”的情况。当放映八桂子弟兵对日血战的电影时,“全院座无虚位,情形甚为闹热。在该片放映出八桂健儿奋勇杀敌时,全场观众掌声如雷。”1940年1月13日,昆仑关之役缴获的战利品运抵柳州,前往参观者达三万余人。1940年2月,柳州日报社和全国二十二个省、市的多家报纸联名发出通电,声讨汪精卫卖国罪行,还在报上开辟了讨汪专版。
  学校、文化界抗日救亡宣传协会都组成了歌咏团,长期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敌演剧一队(剧宣四队)、九队(剧宣五队)先后来到柳州,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为柳州培养了一批文艺人才。这些团体中的主要人物往往都是文化名人,如田汉、夏衍、马思聪、欧阳予倩、蔡楚生、金山、王莹、红线女、马师曾等人,都因此在柳州留下了足迹。

大龙潭畔,响水河边……

在柳州的抗战宣传活动中,剧宣四队、五队出演很重要的角色。
  清寂的柳州大龙潭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度曾经是剧宣五队的驻地。队员们曾伴随着龙潭的烟云,活跃于柳州文化抗敌宣传的舞台。这应该是柳州现代文化史上值得一述的篇章。
  剧宣五队成立于1938年,最初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抗敌演剧队第九队,1941年改称为抗战演剧宣传队第五队,简称“剧宣五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是当时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组织机构。周恩来是政治部的副部长,是整个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国民党政府担任的惟一要职。所领导主持全国抗战宣传鼓动工作的三厅及下属负责艺术宣传的第六处处长分别为郭沫若和田汉。建立之初,周恩来即给宣传队下达了“坚持抗战到底,反对妥协投降”的工作任务,并通过党组织给队里的地下党指示:到国民党军队中去,深入前线,随军行动;到群众中去,向战地军民宣传党的主张,坚持原则立场,开展统战工作,利用合法身份,争取自主条件。田汉曾亲切地称他们为“神州戏剧兵”。
  剧宣五队一路宣传演出,一路辗转,于1939年12月来到柳州。期间又多次受命到桂南、粤北、湘中等战地进行战地宣传,为军民服务。在柳州前后四年多时间里,驻扎在驾鹤山下、柳侯祠内以及大桥一带,住得时间较长的则是在大龙潭。那个年代,他们的生活是清苦的。虽然按月可领到军饷,但经费很少,每月只有二百元的办公费,而这笔钱连购买纸张油墨刻印剧本、歌谱都不够。每人发的一点“津贴”,最多只能买到土制纸烟两包。“三月不知肉味”是常事,蔬菜也很缺,还经常少油乏盐。不少文化名人到柳州之时,也就因为五队而有了龙潭一游。1942年,五队排演夏衍的新作《愁城记》时,夏衍与蔡楚生、金山、郁风等人正好来到柳州,到驻地与队员们团聚。1942年12月3日,茅盾先生去重庆经柳转车时,看望了五队队员。1943年夏,小提琴家马思聪、王慕理夫妇到柳举办音乐演奏会。到过大龙潭的,还有骆宾基、周钢鸣等作家,李凌等音乐家,李紫贵等京剧名家等。
  田汉先生可以说是这些演剧队的家长。他每次经过柳州,都会看望演剧队的同志们。因为他与张发奎的关系,将剧宣队配属第四战区,这样,队伍的生存就有了保障。1941年9月,田汉从桂林到柳州,在剧宣队成立三周年纪念会上,满怀激情地赋诗鼓励文艺工作队:“鹅峰如剑割新愁,特带愁肠到柳州。风雨忽停云物媚,剧坛今日贺千秋。”这年秋天,演剧队成立五周年纪念之际,队里举行庆祝活动,田汉和张发奎等应邀出席。席上,田汉对张发奎数年来关心和爱护演剧队深表感谢;张发奎也表态将一如既往地关心。

照片说明:
3、为抗战出力的女孩
4、龙城中学合唱团

救 济

战争必然带来难民,有难民就必然有救济的问题。
  1937年11月22日,非常时期难民救济委员会柳江支会宣布成立。支会下设四个收容所,开始收容难民。1938年3月,宋庆龄、李德全为了保护无家可归的难童,在武汉建立了中国战时第一个儿童保育院。为了避免日军从沦陷区劫掠孩子,实行奴化教育,国民政府决定在每个城市被占领之前,都尽可能地把当地的孩子转移出去。这年5月,柳州成立战时儿童保育会柳州支会。冬天的时候,武汉会战地区的大量难童转移到了柳州。《申报》特派记者赓雅来柳进行采访,12月18日在报纸上发表了《参观柳州儿童保育院》一文,报道了柳州接收救济难童的情况:

  战时儿童保育会,已在此间成立柳江支会,附设于中山公园柳侯祠内,刚接收战区难童一百六十人。记者前往参观。由该会所组保育院副院长宋淮女士领导,当时见他们所做的事情:一部分正在读书,高年级生教中低级生,另有先生在旁督导;一部分因患皮肤病及疟疾流行症,由当地外科医师轮流义务诊治;其余年较长的,则执行扫除及守卫等工作,读书时间,另行规定。

  这些难童中最大的十六岁,最小的七岁,籍贯以安徽、湖北两省最多,次为河南、山东、江西及浙江。他们的家乡都是抗战初期最为激烈的战场。孩子们有幸在柳州找到了安身之处。抢救孩子,就是为祖国抢救未来。
  因为地处交通要道的原因,战事一起,难民就会大量地涌入柳州。以至于相邻国家的战争难民,也以柳州为迁避留滞地。1942年2月, 柳州成立了归侨招待所。6月,改为紧急救侨委员会柳州办事处。是年11月,共有两万五千多名归侨过境,其中有两千三百多名得到了救济。1943年4月, 广州湾的难民大量涌入,紧急救侨委员会柳州办事处在融县的和睦建新村安置。这年12月,柳州已成为缅甸归侨的大本营,人数一时达到三四千之众。
  1945年9月,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黔南主任柳州办事处开始办公,开设收容所。11月,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在柳州成立。救济院、难民登记总站等机构也相继设立,进行难民救济和遣返。1945年11月,成立柳州难民登记站和收容所。1946年1月,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成立柳州难民救济院,院址在铜鼓岭(今三中路),次年1月移交柳江县政府接管,改称柳江县救济院。
  八年抗战,难民问题甚为严重。战后,难民的遣送返籍事务极为繁重。这时集结在柳州的大多是湘鄂、华北籍,还有广东方向的难民。胜利带来了欢乐,点燃了他们的归乡之思。这段经历,在留下的柳州人与走了的外乡人心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5、善后救济总署广西分署

 
6、难民营的孩子们

 
7、难民返乡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