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1898—1974),新中国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勋,当年统兵百万,鏖战沙场,军令如山,威名行于千里之外。然而1959年庐山会议一封书,顿时蒙受千古奇冤。从此厄运降临,延至“文革”,遭受百般凌辱,在痛苦中结束了生命。
“文化大革命”肇始,是彭德怀晚年悲剧的最后跌宕。他被北京地质大学的红卫兵从成都押送北京,从此生活于“监护”状态。20世纪60年代的最后几年,是他一生中遭受“批斗”凌辱最多的时段,有若干照片记录了彭德怀的苦难,看了发人深思。
眼前这张照片,是记录彭德怀“文革”中遭受侮辱场景中拍摄得最清晰的一张。拍摄者是《人民日报》摄影记者王东。
王东1934年出生在河北邢台一个农村家庭,少年时读书不多。1951年十七岁时到《人民日报》,初任公务员,后来学习译电,1957年到驻苏联记者站工作时积攒津贴买了一架照相机,由此爱上了摄影。
后来他回国工作,60年代初,《人民日报》的著名摄影家吕相友将他调入摄影组,从此成为职业摄影记者。
勤奋和胆略是王东的特点,他认为有相机在手,看到应该记录的就要拍摄,即便在“文革”中面对许多场面人们噤若寒蝉,束手束脚,王东也毫不犹豫地按下快门,为历史存照,哪怕不能即时发表也没有关系。彭德怀被批斗照片,就是在这样的场合中拍摄的。
那天是1967年8月10日下午,红卫兵运动尚未式微,当时颇为有名的北京航空学院“红旗”、地质学院“东方红”等红卫兵组织和人民日报社“造反”组织联合举行“斗争反党篡军阴谋家彭德怀及其党羽大会”,地点就在王府井大街人民日报社办公大楼的五层会议厅。除上述组织人员外,还有当时进驻人民日报社的“首都红卫兵小组”的骨干。乃至设在北京的亚非记协书记处的人也参加了大会。在场者甚至还有几个阿尔巴尼亚人。与会者总数约四百人。
斗争的主要对象,除了当时被监护在北京卫戍区的彭德怀元帅,还有人民日报社的“走资派”陪斗,他们是吴冷西、胡绩伟、陈浚、王泽民、谭立、林韦(已调出,被临时揪回)、何燕凌、马沛文等。
当时,由一辆卡车把彭德怀押送到报社,看押他的是卫戍区战士。
彭德怀穿一件黑色上衣,神态平静走进会场。
这次批斗会,由当时进驻人民日报社的“红卫兵小组”提议并起草报告,得到了中央文革小组批准,由人民日报社的“造反”组织承办。 鉴于7月间北京航空学院红卫兵批斗彭德怀时殴打了他,北京卫戍区已得到命令,再批斗彭德怀时,不能体罚、打骂、侮辱人格。
但是,批斗会组织者为了显示自己的“革命性”,并没有完全遵守规定。彭德怀走进会场时,由卫戍区战士把他交给报社造反组织成员后,他们一拥而上,以“文革”中常用的“喷气式”,从两边将彭的双臂拧向背后,朝批斗台押解而去。此时会场上便有人呼喊“打倒彭德怀”的口号。
就在这一瞬间,王东举起手中的照相机,按动快门,拍摄了当时仅有的这张照片,而且将这张照片拍得十分清晰。
彭德怀押上台后,被安排在主席台右侧靠前的位置。原人民日报社编委一级领导如吴冷西、胡绩伟等站在台上,各部门副主任以上“走资派”则站在台下陪斗。
批斗会持续将近两个小时,彭德怀大部分时间低头站在台上。他恢复了平静的神态,只有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才偶尔抬一下头。
批斗会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一个发言者宣读已经拟好的批判稿,然后台上台下呼喊“打倒”之类的口号。这次批判会自始至终没有殴打现象。
有批判者质问:“彭德怀,你为什么反对毛主席?”
彭回答:“我没反对毛主席,我只是对他有意见。”
又有人质问:“彭德怀,你为什么搞军衔制,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彭回答:“世界各国军队都是这样的。”
对于有些质问,彭德怀说,现场有外国记者,我不能泄密。这大概是他站在台上看到了会场里有外国人的缘故。
当批判者质问不下去的时候,总是以高呼口号了事。在这个过程中,有个人要冲上台殴打彭德怀,马上被制止了。
批斗会结束后,彭德怀由士兵押送回监护场所。从此他再也没有踏入过人民日报社的大门,虽然这里的档案处保留着他担任中央军委负责人时审阅的许多重要文章清样。
1967年8月10日,彭德怀被押进批斗会场时的情景。(王东 摄)
1974年,彭德怀在孤独的病痛中辞世,终年七十六岁。
在整理《人民日报》史料时,我们发现了王东拍摄的这张照片。王东后来因为拍摄了1984年国庆游行中北京大学学生打出的“小平您好”横幅的场面而闻名于摄影界,但对这张彭德怀被押进批斗会现场的照片,人们却很少知道。
在这张照片上,出现在彭德怀身边的都是年轻人。我们辨认出当年置身现场、如今仍健在的共有九个人,乃于2013年秋天向他们发出一份问卷,希望了解时隔五十年后他们怎样认识当年对彭德怀的批斗。
问卷发出后,有一人没有作答,实际收回问卷八张。八个当事人的年龄在六十四至八十三岁之间,学历从高小至大学本科。其中编辑记者二人,行政人员四人,印厂工人一人,其他岗位一人。
在回答“当年参加文化大革命的态度”这一问题时,选择回答当年“积极参加”的五人,“紧跟形势走”的三人。
时过境迁,问及当年参加批斗彭德怀的感受,三人表示“愧悔,不该干那件事”,一人觉得“不该批斗彭德怀”,一人表示“同情(彭德怀)”,二人表示“只是执行任务”,还有一人表示当时是“跟着哄”。
应该感谢这张照片的拍摄者,他尽到了一名摄影记者的职责,记录了那个不堪回首的历史瞬间。
这张照片中的主角早已辞世。尽管他在照片中的形象是蒙受屈辱的,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身影,却是崇高而伟岸的。出现在主角身边或起哄或旁观的年轻人,都已进入生命的晚秋。而今天看到这张照片的人们,则应该深深地记住,殷鉴未远,为了中华民族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彻底否定“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