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秘闻片影>一宗从档案里流出的照…>文章详情

一宗从档案里流出的照片
1996-01-01 00:00:00 作者:李宾 热度:7785℃ 收藏

1981年老区的学校是什么样子?那里的生活境况又是怎样的?由于当时的主流媒体几乎不报道所谓的“落后面”,致使公众无从知晓,相关的影像资料更是难以见到。

手头这部成于1981年的影集,拍摄地点是山西省兴县,它是(估计是该县的教育部门)为了向上级申请财政经费而随附的资料:每幅照片都附有详细的文字说明,画面清晰,信息完整。该影集,后不知怎么从单位的档案中流出,前些年辗转为笔者所收藏。

兴县,曾经是晋绥根据地的首府,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和八路军一二○师师部所在地,是晋绥边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时人誉称“小延安”。这本影像资料,如实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三十二年之后这里的教育及生活境况。为忠实原作,我尽量引用原始记录。

图1

兴县中学是地、县重点学校之一。现有住校起伙学生七百余名。但因经费短缺,长期以来厨房窄小,破旧,难以更新。图为兴中现仍使用的学生厨房。(见图1)

全国在1980年基本都恢复了被“文革”中止的初、高中升学考试,各地也因此把最好的学校定为重点中学和重点小学而加以建设。兴县的重点中学尚且如此,那重点小学情况又如何呢?

校舍紧缺,没有活动场地,是兴县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城内东关小学是地、县重点学校之一,全校共有19个教学班,944名学生,41名教师,师生人均占室内外面积1.4平方米,图为东关小学的一孔窑洞作三用:走廊,正面小门内为饮水处,左面小门内为教导处。(见图2)

图2

兴县的重点小学,仍在以窑洞为教室。图2所呈现的是教室的外观,那教室内又是什么样子呢?

图3

图为东关小学三年级(44)班的不规格课桌凳,全校现有600名学生使用这种不规格和破烂的课桌凳。(见图3)

图4

对于当年重点小学的状况,确实大大出乎好多人的意料,当有朋友翻开影集看到此页时,简直难以置信,不住地发出啧啧之声,由衷感慨革命老区当年的困窘。

城内西关小学设在大路旁,院内高低不平,校舍年久失修。为减小噪音,堵塞了教室唯一朝路向阳的窗户,使室内采光很差,白天也须点着灯上课。(见图4、图5)

由此可见,县城内的小学情况都差不多。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县城附近的学校吧。

图5

城关公社乔家沟小学现有6个教学班(包括1个学前班),学生199人,教师6名(其中民办2人,代教3人,助教1人)。81年生产队负担3名代办教师报酬款1497.6元,资助办学经费250元,两项共支1747.6元;国家负担3名代教款1242元。由于长期以来经费缺乏,而队里经济力量有限,学生课桌凳既破烂,又短缺。上图为乔家沟小学一年级班38名学生挤坐着13套桌凳上课(2人桌凳3人坐)。(见图6)

图6

上图为乔家沟小学48名学前生纯粹无桌凳,自带小凳上课。下图为学前生自带的小凳子。(见图7)

图7

兴县于1984年撤公社,建镇和乡。城关公社乔家沟现为蔚汾镇乔家沟村。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师生及校舍的情况,还把教育经费的来源及使用情况也开列了出来,使我们对当时的教育投入有了更多的了解。

碾坪会村是蔡家会公社一个普通山村,地处兴县西南面近二百华里的紫金山脚下。这里长期以来生产水平低下,经济力量薄弱,交通很不方便。全村77户,350口人。81年人均口粮260斤,人均实际分配收入27元。62年至79年,村里一直吃国家供应粮,现在大队还欠国家贷款2.3万元,社员欠贷款0.6万元。73至76年中,村里群众因难以糊口,外出讨饭的达70人之多。目前虽说生活还困苦,但节衣缩食,算是能吃饱肚子了。碾坪会小学现有两个教学班,教室借用一户外流社员的两孔旧窑洞,这既是教室,又是办公室,也是男、女两名教师的宿舍和做饭的地方。去年,房主提出300元钱就卖给队里,而队里却是有心买窑,无力付款。图为碾坪会小学校貌。(见图8)

碾坪会村现隶属于蔡家会镇。可贵的是,拍摄者不仅介绍了学校情况,还把碾坪会村的经济状况做了介绍,以表明村里实在无力对学校进行投入,连花三百元买下两孔窑洞做校舍的钱也掏不出来。这段记述,也为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老区生活状况做了注脚。在当局扯着嗓子吼叫“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的同时,一个三百五十口人的村庄竟有七十多人外出乞讨,占了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这让我们对农村的凋敝、对“文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有了更触目惊心的认识。

图为碾坪会小学的部分学生。该大队自1960年以来,21年吃救济粮,用救济款。三中全会以来,粮食可以自给,但穿衣、花钱问题仍未解决。(见图9)

图8

图9

这幅照片,比“希望工程”那幅标志性的“大眼睛”照片,早了整整十年。虽不是出自专业摄影师之手,光影的运用也显稚嫩,摆拍痕迹也很明显。照片里的孩子们衣衫褴褛,神情各异,他们有的微笑,有的顽皮,也有的似乎不太情愿,尤其那位个头最高的男孩,皱着眉低着头,一脸的不痛快,他或许是不想将自己的一身褴褛定格在照片里吧?这些年,每看到这张照片,都让我莫名感喟,它对我的冲击和震撼一点也不亚于那幅著名的“大眼睛”照。

在这部影集里,正面拍摄学生的照片,还有一幅(见图10)。其图注是这样写的:

地处深山老林的偏僻山庄——牛家坪,现有16户,45口人,8个劳动力,耕地280亩,亩产七、八十斤。三中全会以前产量更低,社员年年吃供应。自1972年干部、社员掏下一孔土窑洞,割了六套双人桌凳办起民办单人小学以来,先后从外地请过6名教师任教。因这里穷困,待遇不兑现,教师不安心,学生经常流动,所以全村只有两人高小毕业,文盲半文盲占到总人口的64.4%,其中少年文盲占人口的15.5%。图为恶虎滩公社牛家坪民办小学的学生。

图10

这幅照片应该拍摄于冬季,孩子们都穿着厚厚的棉衣,有的还衣不蔽体,他们脚上的鞋子也都明显地不合脚,有的干脆就没穿鞋子。可孩子的笑容仍是那样的天真可爱。

这些照片与记述,距今已三十四年了。因为拍摄这些照片是用来向上级财政部门申请教育补助,故如实呈现了当地的贫困与教育的落后。只是不知上级有关部门看到这宗照片资料后,是否批准了该县申请教育经费的请求?我不禁在想,假如这些照片在当时能够公开发表,引起社会对老区贫困的广泛关注后,谁敢说希望工程就不会提早几年启动呢。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照片上的他们以及他们后代的生活应该是幸福了许多吧?多想知道这些照片背后更多的故事呀!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