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名人一瞬>国医出自海南岛>文章详情

国医出自海南岛
1996-01-01 00:00:00 作者:蔡葩 热度:6016℃ 收藏


  1959年国庆十周年前夕,海南人李峄生在北京和自己的老朋友李济深、蔡廷锴先生终于相见。这次,李峄生是来京接受国家卫生部颁奖的。早在抗战时期的桂林,李峄生的名字就由于李济深和蔡廷锴的题词和推崇而声名远扬。
  1942年,身为暹罗(泰国)中医总会副主席的李峄生是泰国华侨抗日爱国运动的负责人之一。这一年,他因频频给国内运回医药和其他物资而被驱赶回国。淞沪战争的时候,李峄生曾给蔡廷锴的十九路军送过“保险散”、“止血散”,救助过许多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
  琼山下坎村的李家,是清末民初海府地区著名的中医之家。李峄生的父亲对儿子的训导是“与人为善”,对病人不管贫富,要“一视同仁”。1887年,李峄生6岁时,就跟在父亲身旁,看他给病人摸脉、望舌、开药方。到十几岁上,李峄生已经可以给周围的乡亲看病了。
  现居海口的李峄生的大女儿、中医师李宝琴说,中医讲究个人的实践经验和感悟能力,更重要的是继承上一辈人的心得和独到的临床经验。传统的中医家庭很容易将中医的精神气脉传递下去。1917年,当李峄生36岁时,他的名气已超过了父亲。
  李峄生的医术高明,名声甚至传到了南洋。海南是著名的侨乡,华侨回乡生了病,家人会将其领到李峄生的诊所,他那里几乎成了南洋客聚集的地方。一天,一个闯南洋的亲戚从泰国回来,向他描述了南洋生活的种种。19世纪末,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国人出洋的高峰期。在泰国的华侨最多,那儿的海南老乡也最多。李峄生也想出去透一透南洋的风。
  李峄生选择了泰国。他是怀着一个梦想去的,他对父亲说,他赚够了能盖一所医院的钱就回来。民国初年的海南,史料记载的最早的中医医疗机构只有两所——1885年改建的惠爱医局(现在博爱南路)和1890年在琼山府城建的爱生医院一间,平日就诊的中医师也只有两三名。李峄生就是怀着这样的梦想,远走泰国。
  1918年5月,李峄生与同乡好友踏上了通往泰国的帆船,在海上漂泊了将近一周,终于到达泰国北部港湾。又辗转数日,来到泰国首都曼谷,在曼谷北区设立了“中医李峄生”诊所。开始是一些海南人慕名而来,渐渐地,他的名声也传到海南人以外的人群。
  这一年已是1925年。他到泰国已经7个年头了。像很多老乡一样,自从踏上这块土地,他还没有回过家一趟,潜心于中医研究与治病的李峄生感到无比的寂寞。另外,随着事业的扩展,语言竟成了一个大问题。一日,他与好朋友漫步来到湄南河边,河对岸,一位泰国女子正在木屋边洗衣。“何不娶个既懂泰语又懂白话的泰国女子为妻?”那个朋友突然脱口而出,李峄生脸上忽然闪过一丝微笑,是啊,他怎么就没想过呢?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好像对岸那个妙龄女子就是他们要找的新人。
  好像是前世约定,没过一个月,这个女子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李峄生的面前。这一年,她只有19岁,姓叶名金清。她的母亲来自澳门,她的父亲祖籍海南文昌,在泰国已经是第三代,她也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泰国人了。金清既懂海南话,也能操一口流利的泰语,更让李峄生吃惊的是,她居然还会说汕头话。原来,金清的父亲已在她10岁时过世,临走前曾嘱咐其母,一定要让他们惟一的女儿嫁回海南去。母亲含泪答应了下来。这些年来,母亲不止一次听人说起李峄生的医术和人品,她也曾以病人的身份,细细考量过这个言语不多,耐心细致的名医。她觉得:这是女儿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
  1926年春天,湄南河水上涨的时候,李峄生身上挂满了亲人朋友们送上的爱情花和幸福花。这是泰国人送给喜结良缘的新人最喜庆的礼物。年方二十的新娘脸上稚气未消,可就这孩子气十足的娇小女子,日后给李峄生的事业带来了蓬勃和兴旺。无论来的是操何种方言的人,她都帮他沟通,他的医名传得更远了。而他们有些传奇的婚姻,也成了人们善意的谈资。




图1 1918年,李峄生到泰国后与海南老乡的合影。


图2 1929年。李峄生和妻子叶金清在泰国。


#p#副标题#e#
  1934年4月,李峄生与抗日名将蔡廷锴在曼谷相遇,此前,他们已神交两年。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中,蔡将军就已接受了李峄生从曼谷运往上海的药物“保险散”和“止血散”(《海口文史资料》)。蔡廷锴和李峄生的情谊,从此默默地保持了一生。
  蔡廷锴与李峄生在泰国的会面,成了李峄生后来到桂林的一个动因。1942年夏,李峄生被泰国当局驱逐。事情来得太突然,李峄生来不及将洋房和汽车处理掉,匆匆忙忙将藏在家中的贵重药材装好,到银行取出所有的存款,让司机到学校将孩子们都接回来,收拾好简单的行装,一家七口悄悄来到港口,踏上归家的路。
  这时的海南,早已被日军占领,不是久留之地。李峄生决定带全家去桂林,投奔在那里的李济深和蔡廷锴将军。他们绕道越南海防,在这里等待去桂林的特殊通行证。在桂林,李峄生见到了老朋友蔡廷锴,还有久闻其名的李济深。对李峄生的医名,李济深也早就仰慕,力邀他在军中任职,并许以“军医主任”的官衔。李峄生拒绝了。他说:“我是为抗日而来,不是为当官而来。我以一个民间医生的身份,便于接触伤病员,便于施展自己的医术。”在桂林,李峄生将许多官兵和百姓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的身影还常常出现在李宗仁的官邸。李济深为他题下“国医李峄生”,蔡廷锴题写了“救世良医”。
  桂林沦陷后,李峄生又到过云南、广州、湛江,直到抗战胜利回到海口。
  1959年国庆,李峄生以古稀之年,到北京参加了这次盛大的活动,还见到了抗战胜利后就未再谋面的老朋友李济深和蔡廷锴先生,李济深还代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全国工商联在庆典上致辞,他那带有广西口音的声音依然清晰而洪亮。10月9日,忽然传来李济深先生因病去世的噩耗。他们分别才几日,李济深和他叙谈的声音还回响在他的耳畔,他的手心甚至还留有老友的体温,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经历过战乱、看到过无数次死亡的李峄生,从来没有感到过死亡和自己这么近。他比李济深还年长3岁。为人谨慎的李峄生不爱张扬,即使在他的孩子中,惟有大女儿李宝琴多一些知道父亲的心思。李宝琴老人回忆说,那一段时间,父亲常常叹息说,哎,我的时间不多了,可还有那么多的事没做。说完,便陷入沉思中。他心中的那个梦想,此生看来是无法实现了。那就是当年他出洋时对父亲的许诺——要在海口建一间海南人自己的医院。当年他怀着梦想远走他乡,可首先是生计,继而是战乱、逃难,他的大半生都处于动荡和忧患之中。李宝琴常常安慰父亲说,地面上的医院虽然没有建起来,但在您自己的心中已经建立了一所心灵的医院。别人行医首先是想赚钱,而您首先想的是救人。您一生行医,救人无数,自古以来,善良之辈往往难于积累钱财,即使积累够了,它也属于公众,最后还是要化成一种德行,所以,这种医院虽然肉眼看不见,却都在人们的心中存在着。听了女儿的一番话,李峄生严肃的脸上泛起一丝微笑。
  直到现在,李宝琴的家中还保留着河北省国立中学几十名中学生给李峄生留下的感谢信和纪念品。那是1949年12月,几十名中学生随着战败的国民党官兵来到海口,他们在中正小学(现市保健院)住了下来。有一天,李宝琴回家急匆匆地告诉父亲,那些学生不知为啥,个个躺在床上翻滚,大喊肚子疼。李峄生二话不说,立即跟着女儿来到学生们身边,察看病情。这是由饮食不当引发的急性肠胃炎。几天过去了,他在诊所和学生们之间来回奔波,直到他们康复为止。身在异地、满目乡愁的学生们没有想到这位精神矍铄又有些黑瘦的老者竟是鼎鼎有名的国医李峄生,更没想到手头并不宽裕的他竟分文不收。
  在老海口的记忆中,1950年间海府地区流行腮腺炎。李峄生在自己的诊所门前贴上一张大处方,介绍腮腺炎的症状、治疗方法和用药,并告知患者他有专治腮腺炎的“蛇颠角”,即由犀牛角为主配制的名贵药。这种药当时只有少数有钱人才用得起,可李峄生却将这些药品免费分发给那些看不起病的人。许多老者说起李峄生,总会充满敬意。
  1966年10月,李峄生传奇的一生落下了帷幕,享年85岁。他没有给子孙留下物质财产,他要建一所医院的愿望也没有实现。但在海口振东老街的宝芬诊所,依然可见李峄生先生留下的痕迹:他治病的方法,他对治病救人的意义的阐释,以及他的医德医风。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