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名人一瞬>梦雨斜阳不忍过——连…>文章详情

梦雨斜阳不忍过——连雅堂家族的故事
1996-01-01 00:00:00 作者:徐宗懋 热度:8121℃ 收藏

  图一 连雅堂先生于民国元年赴大陆前与全家合影,右起:次女春台、雅堂先生、夫人及三女秋汉、长女夏甸、子震东。

  1895年,日本根据《马关条约》派出大军与官员前来接收台湾,遭台湾军民的激烈抵抗,然因寡不敌众,5个月后,日军攻进抗日军的指挥中心台南府城。此时一位18岁的台南青年连雅堂感伤于国破城亡,广征史料,尽毕生之力,以留名山之作。
  日本统治台湾时期,连雅堂将儿子连震东送到大陆,跟随国民政府投入抗战,1945年台湾光复后,连震东携家眷返回台南故居,并成为国民党政府中的台籍要人。随着时代的演进,2000年连震东的儿子连战成为中国国民党的主席。从连雅堂、连震东一直到连战,连氏家族可谓是台湾百年历史沧桑的见证。
  1895年发生在台湾岛上的那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悲剧,原因是清廷已决定弃台自保,不仅不敢给予岛上的义军任何实质和道义的支持,反而三令五申要求官员立即内渡,并极力撇清与抗日军之间的关系,以回避日本的外交压力。台湾军民有组织的大规模反抗以失败而告终。
  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决定了连雅堂毕生的职志,从连家的家族背景观之也绝无偶然之处。连家原由福建迁来,世居台南宁南马兵营,此处为明郑驻师故地,连雅堂有诗曰:“海上燕云涕泪多,劫灰零乱感如何,马兵营外萧萧柳,梦雨斜阳不忍过。”郑成功在台湾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沿海忠义之民耻仕异姓,纷纷来归。连雅堂自述:“我始祖兴位公生于永历三十有五年,越二载而明朔亡矣!少遭悯凶,长怀隐,遂去龙溪,远移鲲海。处于郑氏故垒,迨余已七世矣!守璞抱贞,代有潜德;稽古读书,不应科试;盖犹有左衽之痛也。故自兴位公以至我祖我父,皆遗命以明服殓。故国之思,悠然远矣!”又云:“故老有言,清人入关时,明之遗臣与约三事:则生降死不降,官降吏不降也。台为延平肇造,又多忠义之后,故抱左衽之痛。我家居此二百数十年矣,自我始祖兴位公以至我祖我父,皆遗命以明服殓。堂中画像,方巾宽衣,威仪穆棣;故国之思,悠然远矣!”
  一般所称“遗民不世袭”指的是改朝换代后,第一代遗臣拒绝投降,闭门读书著述,不再议论时政,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至于第二代,因童年时期也亲身经历国破的灾难,而且受上一代的思想与人格影响,仍保有忠烈遗绪,不过等到新朝势力逐渐巩固,生产恢复,社会秩序也重新上了轨道时,第二代为了生存问题也只能渐渐接受既成的事实。至于第三代出生成长在新朝如日中天的时期,未曾领会父祖之痛;相反地,第三代从小所知的“皇恩浩荡”,所享受的“太平盛世”,正是父祖辈所雠寇者。然而时代转变的意义正在于它会磨去过去的心迹,带来新的认识与感受。第三代通常会积极参加科举,求取功名,倘若功成名就,在新的现实环境中,父祖辈也不必然力阻,反而会引以为傲。这正是“遗民不世袭”所反映三代的变化。
  因此,像连雅堂家族那般遵从祖训,二百五十多年以明服殓,拒绝当清官,在中国北方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在明郑最大以及最后的根据地台湾,确实还有这种苦守忠孝节义的遗室。可以想见,1895年日军以征服者姿态君临台湾时,对连家而言实为无可忍受之事,他们将马兵营提供给抗日军使用,台南城破时,连雅堂因父亲稍早过世在家服丧,无法亲自与事,但仍悲痛地写下:“当是时,戎马倥偬,四郊多警,?绅避地,巷居无人。”“乙未(1895年)之岁,全年十八,奉讳家居,手写少陵全集,始稍稍学诗,以述其家国凄凉之感。”
  连雅堂8岁时,拜邑中名师魏一经先生,攻读三字经、千家诗、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古文、唐诗等,勤勉治学,悟性极高,其中对史记、汉书等史书类古籍特别感兴趣。13岁那年,父亲永昌先生买了一本余文仪继修的《台湾府志》,要连雅堂好好阅读,并训勉他:“汝为台湾人,不可不知台湾事。”连雅堂细读之后,觉得此书叙史松散疏漏之处颇多,尤其作者根据清廷统治者的眼光,对郑成功的事迹语多诬蔑,七世传承南明家风的连雅堂对此十分痛恨,发誓未来要好好写一本台湾史,以补其缺。




图二 民国二年一月雅堂偕南洋华侨27人,至北京参加选举国会议员时,在北京摄影寄赠夫人:“纪元二年写于北京。鸿雪游踪,永留镜上。燕山瀛水。远寄相思。筱云吟次。雅堂,二月初吉。”

台南城破,连家一夕之间沦为亡国奴,连雅堂这种修史以续民族香火的意志益发坚定,这是精神上拒降的表现。他开始收集“台湾民主国”的文告,努力保留现有的文献。根据《马关条约》第五款规定:“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两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徙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话虽如此,台湾人民自闽、粤迁来多超过百年以上,在台湾早已安身立命,闽、粤祖居地已无旧人故识,何况先人渡海来台正是因为家乡地狭人稠,无以谋生,因此只有家境特别富裕的人才能携带财宝返乡置产。1897年期限到时,从台南迁回大陆者共有四千五百余人,已属不易。连雅堂此时去了上海、南京等地,本想留在大陆读书,不愿改籍,不过母亲沈太夫人却要他回来与表姐沉(字少云)结婚。连雅堂只好遵命返乡。婚后第二年,连雅堂开始文字生涯,担任《台南新报》汉文版主笔,同时与陈瘦痕等友人组织诗社,纵情诗文,以释故国之思。此后数年,连雅堂辗转在不同的报社工作,复国心愿转为鼓吹革命的热情。1905年,连雅堂与志同道合的台籍友人在厦门创办了《福建日日新闻》,充满了强烈的排满言论,不久便受到官府的注意,用强制手段关闭了报馆。于是,连雅堂又回到了台南,直到六年后辛亥革命成功时,始抱着欣悦的心情,再赴大陆。这次,他由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转往北京、张家口、汉口、九江、芜湖,再奔牛庄、奉天、吉林等地。这趟神州之旅费时三年,足迹遍及华东、华北及东北各主要城市。时值清代覆亡、民国初立的大时代,连雅堂饱览古迹名胜,凭吊兴亡,所见所闻,无不激发思古幽情。他后来写的“大陆诗草”的自序有曰:“当是时,中华民国初建,悲歌慷慨之士云合雾起,而余亦莅止沪滨,与当世豪杰名士美人相晋接,抵掌谭天下事,纵笔为文,以讥当时得失,意气轩昂,不复有癃惫之态。……溯江渡河,入燕都,出大境门,至于阴山麓,载南而东渡黄海,历辽沈,观觉罗氏之故墟,而吊日俄之战迹,若有感于东亚兴亡之局焉……”
  此外,连雅堂亦有“剑花室诗集”,抒发登高远望的心情,以下举两首诗为例:

至南京翌日登雨花台吊太平天王

龙虎相持地,风云变态中。
江山归故主,冠剑会群雄。
民族精神在,兴王事基空。
荒台今立马,来拜大王风。

 

上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