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夏,我飞到了令人心驰神往的美丽国度蜒德国。当我在特里尔(马克思家乡)的古罗马城门上极目远眺时,在科布伦茨的威廉大帝巨型纪念碑下尽情冥想时,在波恩(贝多芬家乡)的莱茵河畔悠然徜徉时,当举头仰望将我的视线与灵魂一并带入云端的科隆大教堂时,我的心却时时牵挂着另一个地方,它就是距科隆以北60公里处的埃森市克虏伯兵工厂,那是我的先祖段祺瑞在110年前(1890年)曾经学习的地方。
寻根溯源、崇拜祖先似乎是深埋在每个人骨子里的本能,这种潜能有一天会突然不可抑制地显现出来,我对历史的探究动机就是这几年才变得强烈。2004年底,我冒昧地给克虏伯档案馆的罗尔夫·斯专默博士发了封电子邮件,询问他能否帮助我找到1890年中国留学生在克虏伯兵工厂学习的照片。在翘首企盼了一段时间后,斯专默博士请黑林·穆特博士给我寄来了几张1890年中国留学生的照片。当我看到了先祖段祺瑞身着清军军装的身影时,心情异常激动。我想这些珍贵的照片连他自己都不一定看过,他更不会想到,百年后他的玄孙女会在遥远的国度寻得他的踪迹。穆特博士还为我介绍了柏林的中国问题专家伊丽莎白·柯斯卡女士,她曾出版过有关1884?890年德国教官在中国的书,柯斯卡女士在百忙中给我来信,介绍了一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在此我要向三位德国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我的先祖为何能到德国留学呢?说来话长。先祖段祺瑞是唐太尉段秀实的第38世孙,祖籍为江西鄱阳湖畔的波阳,明末迁至安徽英山(今属湖北),后迁至寿县,最后移居六安。段祺瑞于同治四年(1865年3月6日)出生于六安,1870年5岁时,迁至安徽肥西县陶岗村。因日后功成名就,继李鸿章“李合肥”之后,段祺瑞被称为“段合肥”,所以家里人都把安徽合肥作为祖籍。段祺瑞的祖父段佩早年与刘铭传贩过私盐,办过团练,后随刘铭传、张树生、周盛波、唐殿奎、吴长庆等所属的团练编入李鸿章的淮军,官至淮军统领。1872年,7岁的段祺瑞随祖父段佩在江苏宿迁兵营里读私塾。1879年14岁时,其祖父去世,家道中落。1881年,16岁的段祺瑞怀揣仅有的一块银元从合肥出发,数十天徒步两千余里,来到山东威海投奔任军中管带的族叔段从德,做哨书。1882年,其父段从文到威海看望他,返乡时,在离家只有二三十里的地方,被同行的两人害死,盘缠及为段祺瑞置办的结婚物品都被抢光,段祺瑞请假奔丧却未获批准。时隔8个月,其母因极度悲伤而去世,抛下了12岁的大妹段启英,10岁的二弟段启辅(碧清),9岁的小弟段启勋(子猷)。连遭失去祖父、父母的变故,抚养弟妹的重担落在他的肩上,18岁的段祺瑞性格变得异常坚毅、顽强和冷峻,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他除了抚育培养过自己的弟妹、子女,还有妻弟吴光新(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曾任陆军总长)、侄子段宏纲,还资助过吴清源等许多位棋手和学生。 1883年10月,法军炮击锦江清军驻地,“中法战争”爆发,国家急需培养更多现代化军事人才。1885年(光绪十一年),淮军首领、北洋大臣李鸿章接受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的建议,奏请清廷并获准在天津创办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蜒天津武备学堂。是年,段祺瑞在山东驻地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其中的炮科,成为100名首期学员中的一员。学堂聘用德国人为教习,学习天文、舆地、格致、测算、算化诸学;炮台、营垒诸法;演习马队、部队、炮军、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并兼习经史文义等课程。段祺瑞考试成绩总是“优”。
1886年(光绪十二年),21岁的段祺瑞与江苏宿迁举人之女吴氏结婚。这一年,李鸿章亲自到武备学堂视察,学堂专门进行了马、步、炮、工程各科的综合演练。炮科演练的内容是炮击海面活动的浮靶,第一炮没打中,接下去的几炮则更糟糕,李鸿章的忍耐程度已经达到了极限,生气地站起身来。就在这时,段祺瑞指挥的小组第一炮就打中了浮靶,接下去更是每发必中。演练后,李鸿章接见了段祺瑞,当得知段祺瑞是自己的同乡,其祖父等家族成员许多都曾是他手下的淮军官兵,非常高兴。接着又考问了一些军事问题,段祺瑞都对答如流。李鸿章赞扬段祺瑞是“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才”,他让手下记下了这个学员的名字。
1887年夏,段祺瑞22岁时,我的曾祖父段宏业(俊良)出生。李鸿章亲赴天津主持了武备学堂第一届学员的毕业考试,段祺瑞以“最优等”的成绩毕业。李鸿章在给朝廷的奏章中写道:
“臣亲临考验各项操法,一律娴熟,试以炮台工程做法及测绘,无不洞悉要领,因择其屡考优等生,饬令回营转相传授。学生之著者有: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段芝贵、陆建章、王占元、雷震春、张怀芝、曹锟、李纯、蔡成勋。”(选自《李鸿章全集·奏稿》)李鸿章的奏折被朝廷允准。
段祺瑞结束了两年的军校生活,被派到旅顺港去监督修建炮台。旅顺海岸上的炮台有12座,共安装了七八十尊炮,为之他付出了不少心血和汗水。可惜,几年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据守要塞的清军将领不战而逃,这些炮台没等发挥作用,就沦入日军之手,他为之心痛无比。
图一 1890年,段祺瑞等五名中国留学生在德国埃森梅喷射击场实弹发射口径280毫米克虏伯大炮。段祺瑞(右一)正在登上大炮。
图二 清廷特使洪春(左八)与克虏伯公司谈判购炮事宜。右二为段祺瑞。
#p#副标题#e# 1888年冬(光绪十五年),清政府遴选五人到世界一流的陆军强国德国学习军事。1876年,清廷曾经首次派卞长胜等七名中国官费士官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军事。
1874年11月5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奏请将海防事宜拟定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上谕。“简器”主要是指购买西洋船炮,各督抚在奏折中大多认为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生产的武器最为精良。因为在1870年的普法战争中,普军的120尊大炮集中轰击法军陆地,把法国步兵阻击在2000米以外,正是克虏伯火炮为普军赢得了胜利。克虏伯大炮显赫的名声为克虏伯兵工厂带来了全世界的订货,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军火工厂。李鸿章曾称赞道:“该国近来发奋为雄,其军政修明,船械精利,与英俄各邦并峙。”从中可见李鸿章对德国陆军与武器的钦慕之情,克虏伯大炮成为洋务派官员们购买西洋火炮的首选。
本次拟派赴德国留学生名单送到了李鸿章的手中,他发现,5人中有3人是山东籍,2人是安徽籍,顿感不悦。李有很强的乡土观念,竭力培植和加强自己的势力。他没忘武备学堂那位“最优等”的学生、自己的小老乡段祺瑞。于是大笔一挥,将其中一名山东籍学生的名字勾去,改成了段祺瑞的名字。经过严格的考试,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准到德国留学。他告别妻子和一岁的儿子(我的曾祖父),远渡重洋,到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德国学习。与他同行的都是天津武备学堂的同学,他们是:吴鼎元(后任新军第5镇统制,曾参与段祺瑞领衔签名逼迫清帝退位),商德全(后担任营制炮兵帮统兼任左翼重炮队领官,北京清河陆军中学校长,天津镇守使),滕毓藻(后来的情况不详),孔庆塘(后任云南普洱镇总兵、云南临元镇总兵,任大同总兵时剿灭过刘天佑起义),陆军大臣廕昌作为督学与德国教官瑞乃尔一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