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名人一瞬>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文章详情

与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接触
1996-01-01 00:00:00 作者:邹士方 热度:34939℃ 收藏

  1982年2月至1983年3月我在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当时全国政协有个委员直属学习组,这个办公室有一件日常工作,就是联系、安排这个直属学习组的学习活动。由于工作关系我认识了不少属于这个学习组的知名人士。
当时全国政协直属委员学习组成员和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拍了一张合影,十分珍贵(图1)。照片前排右起:国民党将军黄维,国民党长春市市长赵君迈,“宣统”的弟弟溥杰,李宗仁秘书程思远,儒学大师梁漱溟,茅盾早年恋人秦德君,锦江饭店老板董竹君,东北军将领、双目失明的何柱国,何柱国夫人;后排右起: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起义归来的台湾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商务专员宋伟斌,邹士方,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沈晓昭,老报人张西洛,国民党军统将军马壁,国民党天津市市长杜建时,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部少将交通处长刘亚哲,杨虎城秘书米暂沉,国民党军统少将沈醉,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朱真,全国政协学习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汪东林。


1 全国政协直属委员学习组委员与工作人员合影。(1982年)
为程思远拍照
 
程思远先生,高高的个子,颀长的身材,笔挺的西装,浓重的广西口音,说话时嗓子很尖,频率很快,绅士风度,待人热情。我们政协工作人员都尊敬地称他“程公”。
程公1937年获罗马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曾先后担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秘书。1965年随李宗仁回北京定居。回国后,任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至1986年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1988年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一次政协会上,他与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华交谈,我拍了这张照片,两位表情自然亲切(图2)。
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和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血战台儿庄》。作为台儿庄战役的参加者,程公向编导详细介绍了台儿庄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实际情况,同时提供了手头保存的关于那次战役的历史图片。1987年《血战台儿庄》样片刚拍出来,就有人说这是一部美化国民党、蒋介石的片子,不能公演;有人说,描写国民党抗战可以,但不能过分,这部电影过了,不做大手术不能公演。程公应邀与中央领导及有关部门同志一起审查此片。影片放映后,宣传部门和统战部门的意见不一致,中央领导回头问程公:您是那段历史的亲身经历者之一,是不是符合历史真实,您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程公扼要地叙述台儿庄之战的历史背景和真实情况。他十分肯定地说:“我认为《血战台儿庄》这部影片拍得成功,十分真实、感人。我还相信,这部影片不仅会在国内受到观众的欢迎,而且很可能在海外打响。我预祝《血战台儿庄》获得成功。”《血战台儿庄》就这样被审查通过了,并成为1987年国内公映上座率最高的影片之一,在海外也受好评,不久台湾即从大陆购买了此片的播映权。
在《血战台儿庄》拍摄之前,1985年文化部电影局曾在京举办了一次剧本讨论会,请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国民党将领提意见,程公应邀参加。那时我的一位亲戚任电影局研究室主任,她邀我参加这次活动,并予以报道。当时我拍了一些照片,现发表两张:一张是程思远和全国政协委员廖运周在讨论会上(图3)。一张是廖运周、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石方禹、电影《血战台儿庄》导演杨光远讨论会后在一起交谈(图4)。

2 萧华(左)与程思远交换意见。(1980年代)


3 程思远(左)与廖运周。(1985年)


4 廖运周(左)、文化部电影局局长石方禹(中)、电影《血战台儿庄》导演杨光远在交谈。(1985年)
#p#副标题#e#
为郑洞国和黄维拍照
 
1984年10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梅兰芳诞生九十周年纪念演出”上,美籍华人贾丽妮女士与袁世海同台演出《霸王别姬》,她那俊美的扮相和精湛的演技,赢得台下一片喝彩。演出结束后,郑洞国和黄维走上台去,向她祝贺演出成功。她亲切地叫他们“郑伯伯”、“黄伯伯”。当时我拍了一张照片,与穿戏装的贾丽妮握手的是郑洞国(图5)。纽约京剧票友贾丽妮女士乃将门之后,父亲贾泊涛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历任国民党军界要职。郑洞国、黄维是贾泊涛的老友,故贾丽妮称他们为伯伯。
黄维,黄埔一期毕业。1933年至1936年,任国民党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师长,1937年任六十七师师长并参加反抗日寇的战斗。1938年后,任第十八军军长、第五十四军军长、昆明防守司令。抗战后任第十二兵团司令,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常委。
黄维不苟言笑,一副军人做派。1980年代,黄维热衷于一种类似永动机的发明,逢人必讲,逢会必讲,陷入一种痴迷状态。许多人都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也同他讲过,他就是不信。我曾拍过一张黄维与沈醉、溥杰、刘亚哲的合影(图6)。刘亚哲1946年6月曾奉张治中将军之命,护送杨之华等被关押几年的一百多名中共党员回到延安。

 
5 
左一许姬传,左二俞振飞,左三贾丽妮,左五郑洞国。(1984年)

 

6 黄维与溥杰、刘亚哲、沈醉的合影。(1980年代)
 
与宋希濂的两次接触
 
1983年5月下旬,全国政协常委、原国民党将军宋希濂从美国回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大会,下榻于二炮招待所。一天上午,我随《人民政协报》记者汪东林访见他。(图7)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宋先生,虽然我对他闻名已久。汪东林将我介绍给宋先生。初次见面,我觉得宋先生不像一介武夫、一名将军,倒像一位儒雅的学者,不温不火,彬彬有礼,平易自然,给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觉。
先生当时曾在给老伴易吟先的信中详细叙述了那天上午的情况,现摘录于下:
 
我回国仅五天,一直住在宾馆里,什么地方也没有去,连我们在东城前厂胡同的家都没有顾得上去看看。但是,从我下飞机开始,政协、统战部的同志,各方面的负责人,亲朋故旧,不断来看望我,新闻记者更是接踵而来。尽管我感到有点累(仅仅是累,并没有病),但这一切使我感到,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友情的热流就扑面而来,而且一天比一天强烈。这是我们远居在美国所没有的,使我感到一种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所不具备的温暖、亲切、甜美,这里毕竟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根呵!
……我在吃早饭时候,新华社的两位记者就在房间里等我了。早饭后开始谈话,刚半个小时,方靖拄着拐杖推门进来了。……正说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又来看我了。……他亲切地询问我回国几天来住宿、饮食情况,还问候你,欢迎你下次一块回来,以便旅途有个照顾,再说你也可以看看几年来祖国的变化嘛。谈兴正浓,全国政协的汪东林来了。……也就半个小时吧,郭汝瑰又推门进来了。郭是原国民党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兼七十二军军长,在我被俘前不久在四川率部起义,解放后一直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过去每年在北京开政协会,我和他都要相约长谈,已经三年不见,他不约就来了。郭一进门就坐下,汪只得把几章稿子留下。郭也从军队退下来,近几年集中力量编写一部军事史巨著,他寒暄几句,便问:“老宋,我编书遇到一个问题,在辽沈战役临近结束时,蒋介石去东北亲自指挥,是一次还是两次?现在两种说法都有,不知阁下有何高见?”我答复说:“蒋介石去了两次,但第二次因情况紧急,他只是坐在飞机上转,没有着陆,是空中督战,这算不算一次?”郭拍着大腿说:“好极了!你是独家之说,很可能事实如此!”话匣子刚打开,《光明日报》的两名记者破门而入。郭汝瑰坐着不动,拿眼光暗示我,我只得告诉记者,请他们改日再来。郭一直坐到十一点因另有约会,才起身告辞……
 
当时我为宋希濂与郭汝瑰二人拍了照片(图8)。
第二年6月,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宋希濂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生,应邀出席一系列活动,并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会上被推选为副会长。
也就在那次活动中,宋先生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宴请。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先生时,我随同汪东林采访,拍了这张照片(图9)。
宋希濂是著名的抗日将领,1943年曾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
宋希濂还有一件出名的事,就是亲自指挥执行瞿秋白的死刑。
宋希濂早年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陈赓还是他加入共产党的介绍人。蒋介石枪杀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密令,正是由早期参加过中共的宋希濂执行,而最后洗脱瞿秋白叛徒之名的决定性材料,恰又是宋的书面证词。

 
7 宋希濂(中)、汪东林(右)、邹士方在北京二炮招待所(1983年5月)

 

8 宋希濂(左)与郭汝瑰合影。(1983年5月)

 

9 杨尚昆(左)在人大会堂接见宋希濂。(1984年)
 
沈醉会见“华子良”及两个沈醉合影
 
1984年10月19日晚,全国政协委员、原国民党军统局少将沈醉,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会见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韩子栋,并设晚宴招待。沈醉特请了他的好友歌唱家郭兰英和女子跳高世界冠军郑凤荣等作陪。笔者应他个人之邀也出席了这次会见,并为他们摄影留念。那天天还没黑,沈醉就站在政协礼堂南门外台阶上迎候,韩子栋刚从小车上走下,沈醉热情地迎上去握手问候,并用双手搀扶着韩子栋步上台阶。
沈醉是小说《红岩》中国民党特务头子严醉和沈养斋的原型,韩子栋则是小说《红岩》中装疯的共产党人“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曾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1934年在北平被捕,在铁窗中度过多年。
我用闪光灯拍了几幅照片,这里发表的是其中的一幅:沈醉搀扶韩子栋走上政协礼堂台阶(图10)。
1985年1月,由香港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电视剧国际合作公司联合摄制的反映末代皇帝溥仪的电影《火龙》(李翰祥导演)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拍摄。那天全国政协委员沈醉到政协礼堂开会,我告诉他,《火龙》剧组有一位北京人艺演员在影片中扮演他。沈醉听后很感兴趣,在我的建议下,沈醉与扮演沈醉的演员见面握手,我拍下了这张合影(图11)。
那天,沈醉、这位人艺演员还与《火龙》主演梁家辉、潘虹、我一起合影(图12)。
李翰祥、那位人艺演员还到沈醉家做客,我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图13)。背景墙上中间是著名作家管桦绘赠沈醉的墨竹,左边是大诗人臧克家的题诗,右边是沈醉与溥杰的唱合诗。我还为沈醉拍了一张单人照(图14)。背景墙上中间是他自己的书法,左边是李一氓的题诗,右边是诗坛泰斗艾青书赠他的格言。
沈醉总是谈笑风生,他知识面很丰富,看上去像一位学者或一位儒商。他特别喜欢与文体界的政协委员交往,真看不出他曾是一个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国民党特务头子。


 
10 沈醉(左)热情迎接韩子栋(中)。(1984年10月19日)

 

11 沈醉(右)与在电影《火龙》中扮演他的演员合影。(1985年1月)

 

12 左起:潘虹、人艺某演员、沈醉、梁家辉、邹士方。(1985年1月)

 

13 李翰祥(左)、沈醉(中)、人艺演员在沈醉家(1985年1月)

 

14 沈醉在家中(1985年1月)
 
 
蒋经国的好友贾亦斌
 
贾亦斌,湖北阳新人,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193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少校营长、中校参谋主任、上校参谋长、上校团长。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鄂西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1940年1月任湖北省军管区编练处上校科长,代理处长职务。8月,调成都中央军官学校任上校战术教官兼区队长,1941年7月任第七十三军七十七师少将参谋长。1943年初,任军委会少将参议。1946年4月任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少将组长,与处长蒋经国结识。
1947年4月,贾亦斌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副局长。1948年3月,蒋经国请辞干部局局长职务,保荐贾代理局长,后因“扬子公司案”同蒋经国发生严重分歧。12月初,与段伯宇等密谋决定择机举行反蒋武装起义。1949年4月7日,为策应解放军南渡长江,在嘉兴率部起义,26日抵达南京,被批准为中共党员。
解放后,贾亦斌历任上海市公安局社会处干训班副主任,第九兵团联络部台训团团长,上海食品出口分公司经理,民革上海市副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著有《半生风雨录》一书。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全国政协的机关报主编副刊,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的贾亦斌先生时常投一些旧体诗词的稿件,经我手见报,因此比较熟悉。贾先生很和气,总是面含微笑。我在一次座谈会上为他拍过一张照片(图15)。
 
 
15 贾亦斌在座谈会上(1980年代)

 

 
上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