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宋希濂的两次接触
1983年5月下旬,全国政协常委、原国民党将军宋希濂从美国回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大会,下榻于二炮招待所。一天上午,我随《人民政协报》记者汪东林访见他。(图7)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宋先生,虽然我对他闻名已久。汪东林将我介绍给宋先生。初次见面,我觉得宋先生不像一介武夫、一名将军,倒像一位儒雅的学者,不温不火,彬彬有礼,平易自然,给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觉。
宋先生当时曾在给老伴易吟先的信中详细叙述了那天上午的情况,现摘录于下:
我回国仅五天,一直住在宾馆里,什么地方也没有去,连我们在东城前厂胡同的家都没有顾得上去看看。但是,从我下飞机开始,政协、统战部的同志,各方面的负责人,亲朋故旧,不断来看望我,新闻记者更是接踵而来。尽管我感到有点累(仅仅是累,并没有病),但这一切使我感到,一踏上祖国的土地,友情的热流就扑面而来,而且一天比一天强烈。这是我们远居在美国所没有的,使我感到一种在美国人与人之间所不具备的温暖、亲切、甜美,这里毕竟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根呵!
……我在吃早饭时候,新华社的两位记者就在房间里等我了。早饭后开始谈话,刚半个小时,方靖拄着拐杖推门进来了。……正说着,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又来看我了。……他亲切地询问我回国几天来住宿、饮食情况,还问候你,欢迎你下次一块回来,以便旅途有个照顾,再说你也可以看看几年来祖国的变化嘛。谈兴正浓,全国政协的汪东林来了。……也就半个小时吧,郭汝瑰又推门进来了。郭是原国民党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兼七十二军军长,在我被俘前不久在四川率部起义,解放后一直在南京军事学院任教。过去每年在北京开政协会,我和他都要相约长谈,已经三年不见,他不约就来了。郭一进门就坐下,汪只得把几章稿子留下。郭也从军队退下来,近几年集中力量编写一部军事史巨著,他寒暄几句,便问:“老宋,我编书遇到一个问题,在辽沈战役临近结束时,蒋介石去东北亲自指挥,是一次还是两次?现在两种说法都有,不知阁下有何高见?”我答复说:“蒋介石去了两次,但第二次因情况紧急,他只是坐在飞机上转,没有着陆,是空中督战,这算不算一次?”郭拍着大腿说:“好极了!你是独家之说,很可能事实如此!”话匣子刚打开,《光明日报》的两名记者破门而入。郭汝瑰坐着不动,拿眼光暗示我,我只得告诉记者,请他们改日再来。郭一直坐到十一点因另有约会,才起身告辞……
当时我为宋希濂与郭汝瑰二人拍了照片(图8)。
第二年6月,黄埔军校建校六十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宋希濂作为黄埔一期毕业生,应邀出席一系列活动,并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会上被推选为副会长。
也就在那次活动中,宋先生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和宴请。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宋先生时,我随同汪东林采访,拍了这张照片(图9)。
宋希濂是著名的抗日将领,1943年曾率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对日作战。
宋希濂还有一件出名的事,就是亲自指挥执行瞿秋白的死刑。
宋希濂早年随陈赓投考黄埔军校,陈赓还是他加入共产党的介绍人。蒋介石枪杀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的密令,正是由早期参加过中共的宋希濂执行,而最后洗脱瞿秋白叛徒之名的决定性材料,恰又是宋的书面证词。
图7 宋希濂(中)、汪东林(右)、邹士方在北京二炮招待所(1983年5月)
图8 宋希濂(左)与郭汝瑰合影。(1983年5月)
图9 杨尚昆(左)在人大会堂接见宋希濂。(1984年)
沈醉会见“华子良”及两个沈醉合影
1984年10月19日晚,全国政协委员、原国民党军统局少将沈醉,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会见贵州省政协副主席韩子栋,并设晚宴招待。沈醉特请了他的好友歌唱家郭兰英和女子跳高世界冠军郑凤荣等作陪。笔者应他个人之邀也出席了这次会见,并为他们摄影留念。那天天还没黑,沈醉就站在政协礼堂南门外台阶上迎候,韩子栋刚从小车上走下,沈醉热情地迎上去握手问候,并用双手搀扶着韩子栋步上台阶。
沈醉是小说《红岩》中国民党特务头子严醉和沈养斋的原型,韩子栋则是小说《红岩》中装疯的共产党人“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曾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复兴社,1934年在北平被捕,在铁窗中度过多年。
我用闪光灯拍了几幅照片,这里发表的是其中的一幅:沈醉搀扶韩子栋走上政协礼堂台阶(图10)。
1985年1月,由香港新昆仑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电视剧国际合作公司联合摄制的反映末代皇帝溥仪的电影《火龙》(李翰祥导演)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拍摄。那天全国政协委员沈醉到政协礼堂开会,我告诉他,《火龙》剧组有一位北京人艺演员在影片中扮演他。沈醉听后很感兴趣,在我的建议下,沈醉与扮演沈醉的演员见面握手,我拍下了这张合影(图11)。
那天,沈醉、这位人艺演员还与《火龙》主演梁家辉、潘虹、我一起合影(图12)。
李翰祥、那位人艺演员还到沈醉家做客,我为他们拍了一张合影(图13)。背景墙上中间是著名作家管桦绘赠沈醉的墨竹,左边是大诗人臧克家的题诗,右边是沈醉与溥杰的唱合诗。我还为沈醉拍了一张单人照(图14)。背景墙上中间是他自己的书法,左边是李一氓的题诗,右边是诗坛泰斗艾青书赠他的格言。
沈醉总是谈笑风生,他知识面很丰富,看上去像一位学者或一位儒商。他特别喜欢与文体界的政协委员交往,真看不出他曾是一个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国民党特务头子。
图10 沈醉(左)热情迎接韩子栋(中)。(1984年10月19日)
图11 沈醉(右)与在电影《火龙》中扮演他的演员合影。(1985年1月)
图12 左起:潘虹、人艺某演员、沈醉、梁家辉、邹士方。(1985年1月)
图13 李翰祥(左)、沈醉(中)、人艺演员在沈醉家(1985年1月)
图14 沈醉在家中(1985年1月)
蒋经国的好友贾亦斌
贾亦斌,湖北阳新人,陆军大学第七期毕业,193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少校营长、中校参谋主任、上校参谋长、上校团长。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徐州会战、鄂西会战及第三次长沙会战。1940年1月任湖北省军管区编练处上校科长,代理处长职务。8月,调成都中央军官学校任上校战术教官兼区队长,1941年7月任第七十三军七十七师少将参谋长。1943年初,任军委会少将参议。1946年4月任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少将组长,与处长蒋经国结识。
1947年4月,贾亦斌任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副局长。1948年3月,蒋经国请辞干部局局长职务,保荐贾代理局长,后因“扬子公司案”同蒋经国发生严重分歧。12月初,与段伯宇等密谋决定择机举行反蒋武装起义。1949年4月7日,为策应解放军南渡长江,在嘉兴率部起义,26日抵达南京,被批准为中共党员。
解放后,贾亦斌历任上海市公安局社会处干训班副主任,第九兵团联络部台训团团长,上海食品出口分公司经理,民革上海市副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著有《半生风雨录》一书。
上世纪80年代,我在全国政协的机关报主编副刊,时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的贾亦斌先生时常投一些旧体诗词的稿件,经我手见报,因此比较熟悉。贾先生很和气,总是面含微笑。我在一次座谈会上为他拍过一张照片(图15)。
图15 贾亦斌在座谈会上(19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