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名人一瞬>我与石少华的一段交往>文章详情

我与石少华的一段交往
1996-01-01 00:00:00 作者:庞守义 热度:5765℃ 收藏


  年轻时选择了摄影,在快门的开启闭合中,转眼过了花甲之年。
  退休后有了充足的时间整理和重温积存多年的摄影资料、书籍。翻阅到1995年第三期《摄影文史》的一篇《落红有情,春泥护花》的文章,记载着1984年中国老摄影家春节团拜会上,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石少华在致辞中引用清朝诗人龚自珍的名句:“落红非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时,一种强烈的感激之情冲击着记忆的闸门,四十年前与石少华同志接触的往事历历在目。这位德高望重的摄影前辈给予我的提携与关爱,让我刻骨铭心,终生不忘。
  1972年,我结束了在西双版纳州大荒坝“五七干校”的生活,到自治州革委会宣传组新闻科,负责摄影报道。虽然只有一架上海产的海鸥4型照相机,但总算有了重操旧业的机会。当时由于物资匮乏,单位经费困难,我自己动手制作了简易放大机、印相机。
  西双版纳有着天然的亚热带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常有外事接待任务。这年9月,自治州外办主任通知我参加接待朝鲜新闻代表团。代表团由新华社副社长石少华同志陪同,为期五天,从新闻摄影的角度选择典型单位和民族风情以及先进人物。自治州党委很重视这次接待任务,多次开会,周密计划。9月23日,朝鲜新闻代表团一行,从北京乘飞机抵达昆明,换乘小型客机到思茅(今普洱),接着转乘汽车,于傍晚来到西双版纳自治州首府允景洪。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记者兰芳同志随同采访。我和兰芳共同参加过一些摄影界的活动,彼此很熟悉。晚饭后,兰芳同志找到我说:“石副社长想尽快知道活动的大体程序及采访单位的特点。”说罢,她领我来到少华同志的房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位久仰的摄影前辈。兰芳向少华同志简单介绍了我的情况,少华同志和蔼地说:“我第一次到西双版纳来,沿途所看到的风景都很新鲜。”年过半百的他精力充沛,很感兴趣地听完我的汇报,时而在笔记本上记录,时而提问一些问题。最后他说,这次陪同的是新闻代表团,他们喜欢的是客观报道,不要干涉采访对象,顺其自然为好。


图1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欢迎朝鲜新闻代表团,在油棕林里组织了一场别有情调的少数民族文艺演出。


图2 石少华(后排左三)与朝鲜新闻代表团部分团员在曼景兰小学与傣族儿童合影。


图3 在景洪县曼景兰生产队的香蕉园里采风。左一为石少华。


图4 石少华在西双版纳州医院,为一位少数民族医生拍照。右为新华社云南分社摄影记者兰芳。
#p#副标题#e#

  随后几天,采访了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景洪县曼景兰生产队,参观了热带作物研究所的科研成果,到自治州医院了解对少数民族医生的培养情况,观看了少数民族的文艺演出。每到一地,少华同志的兴致都很高,他相机不离手,随时抓拍。我发现,他从不用曝光表测光,也很少使用闪光灯,他手持一部哈苏相机,习惯用中焦镜头,得心应手地抓拍眼前的景物。
  9月27日下午,代表团结束了访问活动。晚饭前,自治州党委书记徐忠启要我尽快放大两套代表团活动的照片,晚上他要和少华同志话别,把照片送给客人。我立即赶回机关,挑选出十五张底片,精心放大为十寸照片。晚上8时,徐书记将照片送给少华同志审看后,转交给了客人。
  少华同志对西双版纳的这次接待工作感到满意,但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这里是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有没有少数民族摄影记者?今后若有重大的外事活动,让他们身着民族服饰参与采访,也体现对民族干部多方位的培养。”徐书记如实回答:“目前还没有。”少华同志突然把目光转向我:“从送来的照片上看得出,你拍摄选择的角度和时机都是很到位的,暗房制作技术也不错,你能不能培养几个年轻的民族干部学做摄影工作?”我回答:“技术培养没问题,只是硬件设备缺乏。”少华同志说:“这个好办,我可将新华社摄影记者手里更换下来的还有八成新的相机调拨几台给你们。国庆节之后,你到北京来找我。”告别时,少华同志从摄影包里拿出五个120柯达彩卷交给我:“明天我就回北京了,还剩下几个胶卷。西双版纳气候适宜,蓝天白云,红花绿树,民族服饰鲜艳,很适合彩色摄影,你可多实践一下,拍完以后寄给我,帮你冲洗制作。”他的这番话,让我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物资极端匮乏的年代,能用上柯达彩卷,对我们这些基层摄影工作者是梦寐以求的!
  国庆节后的第七天,我在北京新华总社见到了石副社长。他说:“给你们调拨摄影器材之事已经研究决定了,由摄影部计划管理室副主任袁克忠同志负责操办,你可和他商量做个具体方案,报批一下即可。”随即,他电话通知袁来他办公室。
  新闻界都早有耳闻:袁克忠是唯一被国家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战地摄影记者,《夜攻单县》、《林堡伏击战》等照片是他的传世之作,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摄影前辈。他亲切和善,很能理解基层摄影工作者的需求,很快作出方案:调拨三台孔径为3.5的120禄莱相机和两台135莱卡相机,并配有广角、望远镜头,还有一台放大机和闪光灯。考虑到彩色反转片的感光宽容度很小,我提出增加一个韦士登曝光表的要求。方案打印成文,报送少华同志审批。两天后,袁克忠同志通知我,少华同志很忙,安排我在10月18日晚上9点钟到他办公室汇报。我准时赶去,少华同志看完方案,一笔就把韦士登曝光表勾掉了,他很严肃地对我说:“你搞摄影十几年了,计算曝光量是基本功,还需用曝光表吗?”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好记者是不要曝光表的。”随后他又将三台120禄莱相机中的一台3.5孔径改为2.8孔径,说:“2.8孔径在光线暗的情况下,使用自然光拍摄很出效果。”最后他又添上一台67型圆桶照片上光机,说:“你那里经常有送照片影集的临时任务,照片烤干上光既耗时间又费精力,有了这台机器,能争取时间,减轻劳动强度。”
  少华同志对调拨计划的“一减一增一调换”,充分显示了他对基层摄影工作者的严格要求和深切的关爱,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


图5 石少华(二排中)与当地干部群众合影。


图6 作者与石少华合影。(兰芳摄)


图7 1976年7月,作者调离西双版纳前,特意在石少华批准调拨的圆桶上光机前留影。

上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