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故时风物>20世纪初叶的秦淮印…>文章详情

20世纪初叶的秦淮印象
1996-01-01 00:00:00 作者:王玉龙 热度:6672℃ 收藏

我有一位忘年之交的朋友,姓彭,今年82岁高龄。大家都尊敬地称呼他为彭老。因路得·那爱德先生当年来华时拍摄的资料遗失,在两年多的照片考证工作中,我拜访了很多专家学者,彭老便是我多次登门烦扰的一位。
  彭老指着两幅一片废墟的照片(图①、图②)对我说,这是南京的明故宫遗址,建于明洪武年间,毁于清咸丰年间的连年战火。原有宫城、皇城、京城和外廓四个部分。宫城和皇城位于京城东侧,城垣里外四层。
  南京的城垣始于战国初期,后经历朝逐步增修。明太祖朱元璋利用已有城池的基础扩建了南京城。城垣东接钟山,西抵石头城,南邻秦淮河,北对玄武湖。我曾将1888年拍摄的明故宫午门资料照片与那爱德1912年拍摄的午门照片(图③)进行过仔细对照,发现午门又有了较大的损坏。
  那爱德抵达南京以后,在南京大学做了短期教学工作。闲暇时拍摄了始建于1381年的明孝陵。这座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屡遭兵火,仅存神烈山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神功圣德碑,神道上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等六种。神道石柱二根,文臣武将各四人(图④、图⑤)。可惜石象被游人乱刻字迹,损坏程度严重。
  明孝陵从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营建。建造时调用了10万军工,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15年之后,朱元璋入葬时,殉葬官员十余人、嫔妃46人。这里后来成了太平军与清军对峙的主战场,毁坏严重。从照片中的颓垣断壁,不难想象当年的激战是何等惨烈。那爱德先生拍摄的这几幅历史照片,记录的正是太平天国天京破城之役后的残破景象。
  位于夫子庙东的江南贡院(图⑥、图⑦)为明清两代乡试、会试考场。贡院正门外立有两石坊,坊额分别为“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院内中央为“明远楼”,东西两侧建有考生号舍,巷按“千字文”顺序编号。考生按编号进入,一人一舍。每舍之间以墙相隔,以防作弊。每逢乡试,前来赶考的考生达两万人之多。同治十年,两江总督李鸿章在院中立有“重修江南贡院记”石碑。据《南窗纪谈》所载:建康(南京)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由知府史正志创建,起初为县府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亦不多。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到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仍为留都。因江南地区人才济济,参试考生日益增多,经常要借用寺院作为考场。后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设施,房舍之多,占地之广,规模之大,为全国考场之冠。
  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贡院也随之失去了作用。那爱德先生没有看到,1919年开始拆除贡院,仅留下贡院内的明远楼、衡鉴堂和一部分号舍。从“日字号”这幅照片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考棚内的甬道上长满荒草,门外墙壁上的白灰已多处脱落,昔日的考场威严早已不复存在。
  那爱德先生闲暇爱去的另一个地方是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地区的主要河道,古称淮水,据说是秦始皇时凿通方山引淮水,横贯城中,故名秦淮河。早在六朝时代,秦淮河及夫子庙一带已是繁华的商业文化区,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地,聚居的都是贵族世家和高门望族。十里秦淮两岸更是富贾云集,青楼林立,画舫灯船,佳丽倩影,集古迹、园林、画舫、市街和民俗民风于一体。文人墨客在秦淮河上吟诗作赋:“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浊波。”“画船箫鼓,昼夜不绝”。《桃花扇》里也对当时秦淮河上的繁华景象有过十分真切地描述:“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一带妆楼临水盖,家家粉影照婵娟。”
  这条河历史上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但到了近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河水日渐污浊,两岸建筑多被毁坏,昔日繁华景象已不复存在。那爱德先生拍摄的这些文物古迹,历经浩劫,大多已失去原貌,甚至泯灭,再也见不到了。


图① 明故宫内景。明故宫位于今南京市中山门内,是一处气势宏伟的建筑群,清咸丰时毁于战火。(摄于1912年夏)


图② 明故宫内的废墟(摄于1912年春)


图③ 明故宫午门(摄于1912年夏)


图④ 明孝陵石雕文臣(摄于1912年夏)


图⑤ 明孝陵神道上的石兽(摄于1912年夏)


图⑥ 南京的江南贡院位于今中华门内秦淮河北岸,初建于南宋晚期,是明清两代乡试、会试的考场。贡院内的考棚号舍密列,共有号舍约二万余间。照片的右前方可看到南京城墙。(摄于1912年春)


图⑦ 考棚中的一列号舍。清末民初,贡院已废,号舍前的甬道上长满了高高的蒿草,门外墙壁上的白灰已脱落,但“日字号”砖匾依然清晰完整。(摄于1912年春)


图⑧ 秦淮河上(摄于1911年冬)


图⑨ 南京下关(摄于1912年夏)

图⑩ 位于南京下关的惠民桥。两岸房屋不整,桥下的秦淮河岸边停泊着木船,河道中有篷船航行。一条船即是一户人家,船篷上放着盆花。有人坐着带棚的竹轿正在过桥。(摄于1912年夏)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