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银镜子背面镶嵌照片的习惯始于清末。镜子店为了使镜子更加美观,便在镜子背面镶上美女照片,称做“相片镜”。在当时,大多数的镜子是在背面嵌上一块木板,“相片镜”与之相比,又高档了许多。笔者收藏的这几幅清末至上世纪20年代的老照片就镶在当时的镜子背面。它的特点是,不仅有照片,而且在衬纸上还印有镜子店的字号和广告等,精明的商家可谓一举两得。
照片贴在印着各种纹饰或牡丹等吉祥花卉图案的衬纸中间。照片上方印着镜子店的字号,照片下面和两侧是店铺的地址和广告词。有的还印着“提倡国货”、“专造爱国相片镜”;也有印着“倘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号花样式者男盗女娼”等字样的,用语虽刻薄,却说明清末民初民间就有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既然照片成为镜子的一部分,成了娱人的商品,而不再是照相者自娱的私人物品,至于她们是谁也就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照片中人的容貌必须对得起观众——买镜子的顾客)。不过,我们还是从一些文章中发现了她们身份的蛛丝马迹。谢其章先生在他的《封面秀》一书中写道:“老作家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很久以前的杂志封面,老板们为了吸引读者眼光,多主张用美人照片。那时的闺阁中人,风气未开,不肯以色相示人,上哪儿去找美人照片呢?颇费了老板们的一番脑筋。那时舞厅娇女还没问世呢,怎么办,只好向风尘烟花女子索取玉照,充充封面,好人家的女子是不屑于此的。’老板们还有一损招,即与照相馆联手‘暗箱操作’,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侵犯肖像权,把留在照相馆的底片翻拍下来,移栽到杂志封面上,杂志的销量就这样上去了。”
同样的时代,同样需要美人照片,“相片镜”和早期杂志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大抵也是一样。妓女是当时的“时尚先锋”,如当时服饰方面的俗语所说:“贫学富、富学娼。”《老照片》第十二辑里,石匠先生在《竹枝词中的海上照相业》中介绍说:“……妓女争相到照相馆拍玉照,把照片挂在妓院门口招徕客人,同时,照相馆也把名妓的照片陈列于店堂,供游客欣赏购买。有的游客竟按图索骥寻访妓女。”妓女喜欢照相,于是成了诸多商家的广告用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新文化运动不断抨击狎妓恶习,随着电影和照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在镜子后面放上女影星照片,或者自己以及亲朋好友的照片,以妓女为主角的“相片镜”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