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中国和苏联的蜜月佳期。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最是频繁,异国通信成了中学生的流行时尚。中苏少年间的鸿雁传书,热烈、真诚、神圣庄严,如今的QQ聊天通信,无法与之相比。
某日,我读到一本苏联纪实小说《初升的太阳》,副标题是“一个少年艺术家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莫斯科中等美术学校的十五岁学生,名叫“柯里亚•季米特里耶夫”。小说洋洋洒洒凡十万言,称说天才少年如何聪明早慧、画艺超群,却不幸在一次野外狩猎中被朋友的猎枪误伤而亡。该书其实写得一般,皆因我对苏俄艺术之崇拜已走火入魔,最后下狠心花重金(八毛钱)买回一本,作为枕边书天天诵读。我因此知道了莫斯科有这么一个中等美术学校,还知道该校位于著名的特列切亚科夫博物馆旁,还知道该馆一进门就是库兹涅佐夫的名画:《三勇士》……我相信这所学校一定天才济济,因此不管邮费多贵,必须主动出击,寻一朋友为自己的画家梦指路铺道。我主动修书一封,花两毛二分钱寄出。收信地址“莫斯科中等美术学校”;收信人“留彼维 得尔鲁克 依里 巴得尔鲁嘎”。
按照惯例,通信过程必有互赠照片一节。可惜年深日久,他的照片早已丢失,但模样儿我至今记得清楚:身着当时宣传画上苏联学生的标准校服:深色外套,翻两片大大的雪白衬领。平头,脸瘦,说不上帅,但眼睛颇多神韵。现在想想,如果把他的年龄放大一点,真还有点像俄罗斯现任总统普京呢。我当然也曾回赠小照一张,那年月照相属奢侈事,我硬着头皮悄悄跑了趟照相馆。校服当然是没有的,衣服都是哥哥穿剩的。为不失国格,我模仿宣传画里的苏联学生,把躲在里面的白领口翻了出来,摄影师还故意把角度歪了一下,效果似乎比别图霍夫还体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