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旧事重温>一个军人保育员的影像…>文章详情

一个军人保育员的影像记忆
2017-12-05 15:05:46 作者:杨 潜 热度:5679℃ 收藏

张建明是烟台市粮食局的离休老干部。这位1948年参军入伍的老兵,在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几年中,曾有过一段特殊的军旅经历:军人保育员。其中于1951年初之后的近两年中,调到时任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的家中工作。她后被送入华东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1955年学习结业后转至地方工作,直到1986年底光荣离休。

 

参军与南下

 

张建明1929年出生于黑龙江,父母是闯关东的山东人。父亲平日里给地主种地打工,农闲时则靠进山打猎勉强维生。土匪绑票,军队抓丁,一家人终日提心吊胆。她6岁那年,父母决定带她和大姐返回山东蓬莱老家。回乡的次年,母亲不幸病故,父亲眼见无法养活两个女儿,狠狠心只好送人。张建明被送到李家庄村的一户从外乡逃荒来此的人家,父亲收了30元钱,充当再去黑龙江的路费。好在这户人家为人善良,让张建明能在绝境中活下来。隔年从东北传来消息,挖矿谋生的父亲也病死他乡了。活动于胶东地区的中共抗日武装来到张建明的家乡,逐渐长大懂事的她总算是找到了终生依靠的“亲人”,并于1944年加入了共产党。抗战胜利前后,张建明已成为受党组织信任的骨干,担任了村里“青年妇女抗日先锋队”队长。反“扫荡”时转移群众,筹粮支援前线,织布做鞋拥军,参加土地改革……火热而艰险的斗争生活,使张建明经受了考验和锻炼,也坚定了她一生的信念。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张建明1951年摄于南京。

说起她的离开家乡参加解放军,老人讲了“赌气”参军的故事。有一次做完上级交办的工作,深夜回到家中已是饥肠辘辘,她正吃着凉透的干粮,家里人说:“你给谁家干活,人家也得管顿饭吧?看你整天忙来忙去的,这不是白忙活?”尽管是句半开玩笑的话,还是伤了她的自尊。当时动员参军的对象,全是青壮男丁,入伍为的是战场杀敌。一个没啥文化的农村姑娘,参军机会不多。后来听说胶东军区一所收容烈士遗孤的保育院,招收保育人员,张建明就找到上级,说什么也要参军。开始村里区里都不愿放走这样一个能干的党员骨干,最终还是没有拗得过她,开具了一封介绍信。1948年11月,张建明冒着寒风步行近百里,来到胶东军区北海分区的驻地黄县,第二天就高高兴兴地穿上了军装。很快分配了工作,到一位分区领导家中担任保育员,任务是看护孩子。

中共的保育事业始创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为的是收容抚养牺牲烈士的遗孤、出征将士及高级干部的子女,解除妇女干部的繁重家务,以免去她们的后顾之忧。这一制度也逐渐在其他解放区推广开来,并根据不同情况,有集中开办的保育院,也有分散于各根据地隶属部队的保育班。编入解放军序列中的保育员群体,虽鲜见于军史公开记录之中,但仍旧是为适应战争需要而设立的特殊“岗位”,直到20世纪50年代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才陆续从军队序列中取消。张建明参军后虽身处后方,远离战场硝烟,但却随军转战万里,一路南下到江西、福建等地,亲历了人民解放军“横扫千军如卷席”般的胜利。

1949年2月,由胶东军区所属部分部队为主组成的第三十二军,在平度古岘镇正式成军,张建明所在的部队也编入其中。1949年5月上旬,第三十二军对即墨、青岛地区的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至6月2日青岛解放。张建明跟随胜利的队伍喜气洋洋地进了城,还和姐妹们去照相馆拍摄了一张照片,把胜利的喜悦定格在飒爽女兵的笑容中。

1950年的春节刚过,第三十二军按照中央军委部署调往福建,执行以剿匪为主的海防、警备和作战任务。车辚辚马萧萧,大军一路南下,经由江西上饶抵达闽北地区。张建明随同军部驻扎南平县城。这时,张建明因工作出色,组织让她担任了保育班的班长。虽然福建的国民党正规军,或被歼灭或逃窜台湾,但残余势力及土匪武装依旧活动猖獗,严重威胁新政权的巩固。第三十二军入闽后,进行了无数次大小战斗,共歼匪特80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福建的土地改革与剿匪斗争。1950年12月,遵照华东军区命令,第三十二军番号撤销,军部机构调到上海,部分直属队随即启程北上。第三十二军军机关一部与原二十九军军部合并组建铁道公安司令部,大部则充实重建的第八兵团兵团部。在该军撤销的前后,下属部队分别调归其他部队建制,直到今天陆海空三军里仍有它的血脉延续。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张建明收藏的军队在福建剿匪时的照片。

就在部队进行大规模调整之际,上级派人找张建明谈话。谈话前,她紧张了好半天,心想是不是组织上要让她复员返乡,自己识字不多,部队上不需要她了。领导跟她谈话时,肯定了她参军以来的工作表现。接着,向她交代了一项新的工作任务:到华东军区的一位重要领导家中做保育员,并宣布了工作纪律以及注意事项。其中“领导家中情况绝不能外传,不该知道的事情绝不打听,不该做的事情绝对不做”。这些保密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初期,出于保护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安全的需要,是极为严格的。当时的华东地区,不甘心失败的敌特分子时常有破坏和暗杀活动。

1951年春节后,张建明来到南京,被人领进了位于汉口路的一个院落。此时她才知道,这里是陈毅及家人的住处。

 

在陈毅家中

 

直到今天,张建明老人依旧习惯把她当年的工作称为“保姆”。因为她的主要任务是照看陈毅三个未成年的儿子,还协助料理一些家务。

陈毅一家刚由上海搬来南京。上海解放后,陈毅本已在上海安家,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央决定让陈毅住南京主持华东部队的工作。那时他仍担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上海市市长,按理应该保留着湖南路262号住宅,可他执意交还了房子。此后,陈毅频繁往来宁沪道上,每次出席会议或参加活动,都是临时住进市政府招待所。直到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议》签订,他返沪工作,又和家人搬回上海,同时交还了南京的住房。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张建明收藏的陈毅与外宾在一起的照片(1951年摄于南京中山陵)

张建明在陈毅家中的工作忙碌而有序,最初的忐忑不安很快就变得快乐而充实。陈毅的三个儿子活泼可爱,很快就和新来的这位陌生的“阿姨”打成了一片。大人们对三个男孩,一律称呼小名,分别是小侉、小丹、小羊。对出生不满周岁的陈毅幼女称呼“小姑娘”。在张建明老人的记忆里,小侉聪慧懂事,小丹精灵调皮,小羊乖巧听话,老大小侉和老二小丹已入汉口路小学读书。几个孩子从小爱学习、懂礼貌,与陈家的家教家风有极大关系。虽然陈毅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但回到家中,都会对小侉、小丹的学习情况进行“抽查”。抽查最多的是唐诗和古文,并不局限于课本的内容。一次,让哥俩分别复述《水浒传》“三打祝家庄”的故事,小侉应对充分,受到表扬;小丹则“卡了壳”,受到批评,结果是一个喜气洋洋,一个表情沮丧。孩子们每看到父亲回家,便会仔细准备,以备查考。对孩子们的管教,父亲宽松,母亲严格。陈毅关注最多是孩子们的品德品行,母亲张茜则更在意孩子的学习成绩。陈毅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并时常流露慈父之爱,遇到心境大好之时,会和孩子一块玩扑克,常趁孩子们不注意,把大王小王抽出,放在屁股底下,惹得小侉、小丹直犯疑惑:“大王哪里去啦?”待小把戏“露馅”,孩子们便与他扯作一团。

张建明和其他勤务人员在工作之余,则补习文化,增长见识,她还学会了骑自行车。对于出身于农家的姑娘来说,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工作时间稍长,在张建明的眼里,陈毅更像和蔼可敬的长辈。曾在战场上让敌人胆寒的陈毅,对部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却有一副菩萨心肠。在她的记忆里,陈毅健谈、开朗、风趣,总能让人无拘无束,从心底里感到温暖。按老人的话说:“这么个功勋卓著的大元帅,就像个普通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张建明讲述了亲历的一件事:有次陈毅外出回来,下车时警卫关车门时疏忽大意,车门挤断了陈毅左小手指,随即送医治疗,大家心里也十分难过,肇事的警卫更是惊吓得大哭起来。陈毅经治疗后询问警卫的情况,工作人员告诉他,被保卫人员带走去问话啦。陈毅立即说,那怎么行!赶紧叫他回来,今后注意就是了。按照组织规定,工作人员专门有一个大伙房就餐。一次张建明送孩子吃饭,刚要离开,陈毅问她吃过饭没有?答说没有,于是就招呼她和家人一起吃。张建明说那可不行,并解释说这是领导的交代。陈毅笑着说,那我现在就交代你过来一起吃饭。老人有件值得自豪的往事:在陈毅家里充当了两回厨师。陈毅有次问她会不会做些你们家乡的好饭吃吃,张建明实话实说,家里穷得能吃上个苞米饼子就不错了,只是过节啦、害病啦,家里才会下个热汤面、糊个疙瘩汤。陈毅说,那就糊个疙瘩汤吧。张建明老人便做了一锅胶东风味的疙瘩汤,陈毅、张茜每人喝了一大碗,陈毅连声称好。又说你们家乡的饺子也很讲究呀,张建明高兴极了,马上允应:“等下次您再回来,我就给您包顿饺子吃。”

张建明回忆说,陈毅平日叫她小张或张明。为啥把她的姓名减去一字。老人说,陈毅所率的华野部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战斗英雄叫张明,也是山东人,曾获“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担任过全军英雄集体“洛阳营”的营长,陈毅常常引以为军中荣耀,就把“张建明”的名字故意叫成“张明”。而英雄张明则逐步成长为我军高级将领,担任过南京军区副司令员,这是后话了。

回忆点点滴滴的往事,不仅仅寄托了张建明对陈毅的怀念。这些记忆里,为首长服务的这段时光,与陈毅家人特别是那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与其他的工作人员相处的日子,也成了她永久的幸福与珍藏。至今,陈毅的秘书、司机、警卫等,还会不时地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因为部队就像一个大家庭,那种温暖伴随了她一生。她说,参军后她最喜欢的事就是照相。在青岛、在福建、在南京,都留下不少青春的身影。在老人的影集里,还镶嵌了许多陈毅与共和国的领袖们及陈毅个人的影像,这些珍贵照片大多是陈毅以及家人送给她的。如今,它不仅是属于私人的珍藏,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见证历史的文物。在陈毅南京家中工作的两年,张建明老人还有缘在各种场合,见到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彭德怀、宋庆龄等许多党和国家以及军队的领导人。

 

入速成中学

 

陈毅家人搬离南京前,正值全军开展精兵简政运动,他主动提出了精简自己的身边工作人员。起初,考虑到高级首长的安全保卫,组织上并未遵行照办。陈毅说:自己作为上海的主要负责人,经常在外面作报告,动员大家增产节约、精兵简政,首先应从我做起。这样,警卫班从16人减到5人,不再保留厨师,暂时留下照看幼女的保姆。对张建明的安排,也征求过她的意见。陈毅原建议她去学习医疗护理,可张建明觉得自己入伍前没有机会上学读书,入伍后学到的文化也很有限,特别希望有系统学文化的机会。这样,张建明就进入了华东军区转业干部速成中学,学校驻安徽省无为县县城,毕业后统一分配至地方工作。在校学习期间,张建明经人介绍,与来自三十一军的练兵模范王家南相识并结为夫妻,两人都是胶东人。毕业后,张建明先分配到设于滁州火车站的一个办事处工作,丈夫则分配到驻山东的第二十六军。不久,为照顾解决张建明与丈夫分处两地且路途遥远的实际困难,于1955年调往相距较近的山东省烟台行署粮食局工作,直到离休。他们相濡以沫,养育了二子二女,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了一辈子。

1986年底,张建明办理离休手续时要填写出生日期,因她很小没了双亲,只是听年长几岁的姐姐说过她出生在夏天,不记得具体日子。张建明想:从小时候起就没有过过生日,现在退休回家了,这辈子跟了党走才有了今天幸福的晚年,便在出生日期这一栏上写下了“7月1日”。

虽然笔者难以尽述张建明老人的故事,也无法披露全部的珍贵影像,但我还是动员老人把她的往事告诉更多的人。虽然这不是轰轰烈烈的战争传奇,它仍旧是大历史中不可或缺的有血有肉的细节,同样能够见证昨天。

上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