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刊出了两组“风物”类的图文:一是一百二十余年前的湘南景观,一是半个多世纪前济南的古建筑。前者系由美国著名土木工程师柏生士因测量规划粤汉铁路而拍摄,后者为济南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建浩积年所拍得。这些田园景色和古代建筑,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与社会的演变,如今或已面目迥异,或已不复存世,难怪湘南组照的解读者王平先生发出了“那些宁静而安详的山水与田园,而今安在?”的感喟。而介绍此宗济南古建照片的雍坚先生,则从这些古建筑经“破四旧”洗礼,“很多寺庙宫观及内部塑像都面目全非,一去不返”的遭遇中,越发肯定“这些影像都堪称绝版”,弥足珍贵。
可见,照片带给人们的震撼,与其今昔对比的反差恰成正比。过去的定格,与当下的情形反差越大,其所引发的震撼就越强烈。
这种情况,也可以用来解释人们对自己早年照片的观看。假如一个人在三四岁的时候留影一帧,其后分别于二十岁、五十岁、八十岁三个不同的年龄段翻出来再端详,虽然面对的是同一张照片,但他的感受却是明显不同的。这不同,便是时光推移对生命的改变,使其与那张幼年留影的反差越来越大所致。照片一经产生,它的意味与价值便随着岁月的流逝、社会的演化在不断累积、变换中,无论是风物纪实还是私家留影,都无例外。
美国当代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汉学家柯文(PaulA.Cohen)说过:“有位历史学家说‘后来发生之事不可能影响以前发生之事’。历史学家都持这样的观点。但是,已经发生之事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将要发生之事的结果,这说明历史学家的观点有误。”柯文所说的那位历史学家,便是英国的卡尔,语见他的《历史是什么》。历史学家的观点有没有误,在此不便贸然附和柯文的论断,但就影像而言,说已经产生之照片的意味与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将要发生之事的结果”,却不无道理。
不然的话,怎么会有那么多过去觉得很寻常的照片(或影像),一旦揆诸当下,便让人惊愕不已、五味杂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