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旧事重温>与孔德懋老人的忘年之…>文章详情

与孔德懋老人的忘年之交
2020-08-28 16:46:26 作者:庞守义 热度:7467℃ 收藏

 

孔子的七十七代嫡孙女孔德懋女士,今年一百零三岁,是生在孔府,长在孔府唯一健在的世纪老人。我和她相识是在三十六年前的曲阜。1984年9月,山东省在“文革”后第一次举办大型孔子诞辰庆典,我是现场采访的摄影记者。在活动中认识了孔老,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具有特殊身份的老人时,就被她慈眉善目、谈吐文雅,颇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所吸引,产生了专访她的想法。让我感动的是,她当即高兴地接受了我专访的要求。在随后几天的相处和详谈中,我掌握了更多的素材,配上所拍摄的照片,形成一组摄影专题“孔子后裔故里行”刊发在《山东画报》上。

 

“天下第一家族”的女儿

孔德懋,是被称为“天下第一家”的女儿,她亲身经历了一百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变迁。

孔德懋,幼年时在孔府深宅大院里修德识礼,十七岁时出嫁到北京。自幼受“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教育,成了一名典型的家庭妇女,相夫教子,循规蹈矩,从未踏入社会。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半个世纪过去了,时值花甲之年的孔德懋女士却翻开了她生活的新一页。打倒“四人帮”后,洗净了“文革”带给她的各种罪名和政治凌辱,她怀着又一次被“解放”的喜悦心情走出了北京古老的四合院,走向色彩缤纷的社会。1983年后连任第六、七、八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担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等职。1995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联合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近二十几年来,孔老热心从事慈善公益事业,多次出国访问,为弘扬儒家文化、促进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维护世界和平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4年,与匡亚明等人商讨孔子基金会成立事宜。

 

“五十多年了,我又回娘家了!”

1984年秋,当孔老乘坐的汽车缓缓驶进孔府大门时,她看到两边夹道欢迎的乡亲们,孔老激动得热泪盈眶,喃喃地重复着:“五十多年了,我又回娘家了!”

当地领导按曲阜风俗,热情地迎接这位孔府出嫁女儿的省亲。孔老沿着绿色回廊,步入西学门宴会厅的大院时,鞭炮齐鸣的同时,响起了民间乐曲《抬花轿》,仿佛在迎接出嫁的女儿回门。到了宴会厅门口,身穿古代彩衣、梳着双髻的服务员慢慢掀起珠帘,在喜气洋洋的家一般的氛围中,孔老享受着亲人般的温暖。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4年9月,孔德懋出嫁五十年后回曲阜,受到当地政府热情接待。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4年,孔德懋在孔德成的伴读刘长厚家中做客。

 

席间,当地官员说道:“德成先生不在家,我们替他迎接您!”孔老举着酒杯的手颤抖了一下,百感交集。孔老看着满桌子的孔府佳肴,回忆起童年在孔府的生活,恍如隔世。孔老感叹道:“我真的回娘家来了!”

家宴结束时,已是黄昏。老人在大堂中一边缓缓地走着,一边和我聊起许多往事,她满含深情地说:“五十年前,我结婚的前一天晚上,小弟到我房里坐了很久,恋恋不舍地说:‘二姐,你明天远嫁到北京去了,孔府就剩我一个人了。’而现在我回来了,小弟却又走了,什么时候才能见一面?”说着说着,便落下泪来。

次日,她参观了孔庙、孔府,在孔林祭拜了祖坟。我在跟踪采访的过程中,频频按动快门,记录下她看到家乡亲人喜极而泣的动人场面,也记录下当她看到修缮一新的孔庙、孔府时的感慨。

通过第一次采访,我和孔老之间便有了经常的联系,她有些重大的社会活动都及时告知我,每逢我出差北京都会专门去看望她。即使我退休之后,她还经常寄来一些有关她活动情况的报道材料。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6年,孔德懋在祭孔庆典活动中。

 

孔德懋姐弟的“隔海”情

从孔老提供的信息中,我选择出适合画报专题报道的内容,几次去外地跟踪采风,于是产生了后来的几组专题报道《白发童心古人情》《骨肉相离泪不干》《异国姐妹情》《母女委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等。这些稿件分别刊登在1985年至2003年间出版的《山东画报》中,尤以第六次采访的专题报道《骨肉相离泪不干》最为读者关注。

1990年11月24日,在日本,孔老期待了四十二年的姐弟重逢终于实现了。

至今,每当讲起那段经历,孔老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小弟(孔德成)缓缓地走下讲台,只喊了一声‘二姐’,便再也说不出话来,和我紧紧拥抱在一起,满脸的热泪滴落在我肩上。我抱着小弟失声痛哭……”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90年,在日本与阔别四十二年的孔德成相见。柯达摄。

 

当年,孔老从日本回到北京后便立即用电话告诉我姐弟重逢的喜讯,我连夜赶去北京,将姐弟俩这次相会时的有关照片和第一手资料统统收集到手。《山东画报》作为独家新闻,用封面和专题的形式及时地予以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后被多家媒体转载。

2000年9月,孔老又来电告知,中秋节她要回曲阜。一是应邀参加孔子世家家谱续修工作会议;二是参加当年9月举行的孔子诞辰庆典活动。于是,我又赶去了曲阜,第八次采访了她。

当我们又一次重逢时,感到时年八十三岁的老人神采依旧,思路敏捷,言谈之中透露出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有增无减。她说:“1995年我从台湾访问归来时,弟弟德成一再嘱托我,再去孔林时替他在祖坟上敬献一个花圈以托哀思。我回来后把这一消息告诉了你,你及时赶来拍下来这一场面,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题,将这组专题发表在《山东画报》1995年第11期上,我把这本画报寄给弟弟,他看后十分感慨,专门来电话说谢谢《山东画报》给予的历史记载。”

2003年,八十六岁的孔老自感年事已高,唯恐今后行动不便,决定再回故乡参加祭孔庆典,并邀请我前往,多拍一些照片,以备后用。当时我已退休,但欣然接受孔老之邀,赶赴曲阜和孔老相见。用镜头记录下在祭孔的人群中一位耄耋老人端庄与谦恭的风范。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91年3月,作者在北京孔老家中采访。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93年3月,孔德懋、柯兰母女同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风雨一杯酒 江山万里心

“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这副楹联是孔德成先生在台北特为姐姐书写的,可见姐弟情深。孔老把这副楹联挂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2008年10月28日,孔府里的最后一代主人、八十九岁的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在台湾辞世。得知这个消息,我即刻给孔德懋老人致电表示哀悼。这位耄耋老人沉浸在极度的悲伤中,我劝慰她忍痛节哀,保重身体。一周之后,我收到孔老寄来的一篇用血和泪写成的祭文,现摘录如下:

秋风瑟瑟,落叶飘飘,惊闻我弟溘然辞世,甚感凄凉,我与胞弟德成自幼相依为命,感情笃厚。虽人世沧桑,但仍犹如其述“风雨一杯酒,江山万里心”。弟弟德成乃孔子世家,忠恕仁爱,一以贯之的道德风范,永垂千古。今骤闻噩耗,我悲痛欲绝,仰天忆往,如梦如烟。谨书祭文,永志怀念。黄昏北望路漫漫,小弟仙逝泪不干。魂兮归来在曲阜,叶落归根吾才安。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95年,在台湾孔德成家中。左一为弟媳孙琪芳。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2000年,八十三岁的孔德懋。

 

读罢这篇祭文,是痛彻心扉的字字血、声声泪的感觉。孔老是在11月1日那天坐着轮椅,冒着寒风,在北海公园的白塔“西天梵境”吟诵了祭文。

她说,她期盼着弟弟魂归故里。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