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编读感言>我与《老照片》有缘>文章详情

我与《老照片》有缘
2015-01-05 23:19:12 作者:史耀增 热度:3727℃ 收藏

  那是1996年的秋天,我到太原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 尽管痛风症折磨得我行动困难,但还是改不了老毛病,一放下行李就搭上公交车去市内寻书店。在迎泽大街的一家只有一间门面的书店里,我蓦地发现了《老照片》,翻开一看,新颖的内容当即吸引了我,立即决定买下。看封面是第二辑便问有无第一辑,店主说,来过,但早已卖光了!第二辑也只剩了几本。回到住所,我出去找熟人。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叶涛老师和夫人刘瑞琳来看望我,没见到,刚转身出来却在走道里碰见了。寒暄几句之后,刘老师笑着说:“你还喜欢我们的《老照片》?”我说:“刚买的,可惜没有第一辑。”刘老师说:“我来时带了几本,可以送你一本。”
  脚疼得睡不着觉,我便早早地起来,在院子里找个僻静的地方看书,两个早上便把两本《老照片》读完了。我本是爱书之人,但全然没想到还会有《老照片》这种视角独特、可读性极强的书籍,见到刘老师便说了我的感受。刘老师说:“你也可以为我们的《老照片》写点东西啊!”受到她的鼓励,会开完后我便写了一篇《在宣传雷锋的日子里》寄到编辑部,没想到很快便在第四辑上刊登出来。编辑老师的认可更增加了我的勇气。此后又陆续写了几篇,也都发表了。我的家乡合阳是黄河边一个偏僻小县,在书店里买不到《老照片》,我便按期在西安后宰门的博文书店购买,由是认识了店里的孙经理和营业员。通过购买《老照片》和他们结成了朋友,每次去买书还都要交换一下各自的看法,觉得《老照片》似乎就是自家办的刊物。
  2000年夏天,《老照片》编辑部通知我参加座谈会。火车一到济南,来接站的张杰老师并没有像通常一样举一个写着姓名的接站牌,而是径直走到我面前,说:“你是史先生吧?”我说:“是。”他说:“我一看就觉得是你!”后来他说:“你写来的稿子我都看过,凭感觉我就觉得你应该是这个样儿!”素不相识,却能在出站的人流中一眼就认出我。这不是缘分又是什么?
  座谈会在青岛举行,我有幸认识了张鸣、范泓、邵建、谢咏、谭金土等先生。我发现特邀编辑丁东先生和我一样穿黑色的平底军用布鞋,但却出语惊人,许多精辟的见解让我大开眼界,获益匪浅。
  每次退回照片的信上都是张杰老师那熟悉的笔迹,每当看到这笔迹,我都有一种收到亲人家书般的亲切感。我写的《老五队的姑娘们》那篇文章发表后,编辑部退回照片的信封装得鼓囊囊,我不由奇怪。拆开一看,原来是编辑部看到我文中写的该照片如今仅存一张,且有部分破损时,不但修补了照片(照片中后来成为我老伴的那个姑娘脸上被水沾掉了一大块),还给照片中的六个人每人加洗放大了一张,这真叫我感动不已!当我把这照片和从西安买来的《老照片》分头为她们送去时,这些如今已当了奶奶的人没有一个不激动万分。如此人性化、如此认真细密设身处地为读者、为作者着想的编辑,岂有办不好刊物的道理?曾记否,当年《老照片》一问世,便有许多跟风者,不知有多少家报刊都开辟了名目繁多的“老照片”专栏,可是近二十年过去,坚持下来的能有几家?办得让读者每期必读、爱不释手的又能有几家?
  改革开放前的合阳农村,照像是一件显得有些奢侈的事情,一般家庭几代人可能都没有一张照片,因之现在要找到老照片很困难,想找到后面有故事、能反映社会变化的老照片更是难上加难,但我仍不放弃为《老照片》写稿仍然要继续努力,因为我觉得与《老照片》结下的缘是不解之缘,能体验结缘后的苦辣酸甜,那应该是一种幸福。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