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编读感言>一次难忘的交流>文章详情

一次难忘的交流
2015-11-02 22:36:16 作者:冯克力 热度:4939℃ 收藏

上周,应邀参加了烟台书城的一场读者见面会。那天来了不少喜欢《老照片》的朋友,从耄耋老者到少男少女都有。其中莱阳的于泽涛和牟平的高承柱两位老先生,因怕错过了时间,一大早即从外地乘车赶来,候在外面,等着书店开门。于先生在会中展示了一张家藏老照片,定格了1960年冬,当地商店职工受政府委托去他们家里送救济食品的情形;照片背面尚留有其父的题识,记载了接受救济的情况。于先生说,那时他们家住烟台市毓璜顶区大海阳春临巷,系城市居民,全家四口人的生活,主要靠父亲为印刷厂写毛笔字来维持,生活原本就拮据,饥馑来袭,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前不久,我还曾为难得一见当年的灾情照片,在《老照片》里慨叹过,而今却在一场读者见面会中不期得遇!这幅照片虽然说不上是直面灾难,而且明显带有“宣传”的意图,但总算委婉地为那个特殊的年代留住了一鳞半爪,殊为难得。至于照片及背后的故事,于先生随后会在《老照片》里披露和讲述,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而来自牟平的退休教师高承柱先生,不仅带来了家藏老照片,还携来事先赋就的一首诗,当场激情吟诵。在这首题为“点赞《老照片》——为《老照片》出版百辑致言”的诗里,高先生深情地回忆了自己与“家国风云事,定格方寸间”的《老照片》的相遇与相知,并在诗里由衷感叹道:“历史人民写,理该还本源!”

高先生的感叹,不正是《老照片》这些年来一以贯之的诉求吗?所谓“心有灵犀”也不过如此吧。

这让我又想起了美国历史学者爱德华·S.克雷布先生十几年前在一篇以《老照片》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里说过的那些话(参见《老照片》第100辑“书末感言”),他并且认为,《老照片》的出版“也在刺激个人以历史本身的逻辑、以他们自己的语言看待历史”。

行文至此,我也不能不由衷感叹了:一位普通的中国读者,在对《老照片》的认知上,竟然与大洋彼岸、万里之外的一位美国职业历史学者不谋而合!

呵呵,这个世界原是相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