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是一个大村庄,比周围的村庄大得多。解放后的1949年,我们村就办起了小学,周围村庄的孩子也都来我村上学,上级教育部门叫它中心小学。上级派来了公办教师,学生由一百名增加到三百多,学校搞得红红火火。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的继续升学,有的走上了工作岗位。
“文革”后,学校里的学生变成了“红小兵”,斗教师斗校长,把学校搞得一片狼藉。“复课闹革命”不久,嘉祥县的几个教师,在《大众日报》上刊出“小学下放到农村来办”的倡议。全省响应这一倡议,我村中心小学的五名公办教师接到公社教育组要他们回原籍的通知,每人持一本村革委盖了公章赠送的《毛主席语录》回了原籍。我村在外地教学的教师也回了村,三十年的公办中心小学成了村办小学。
上级指示扩办初中班,第一个难题是师资严重不足。按规定需用十四个教师,眼下只有三个,村革委决定,缺额教师从本村毕业的学生中找,小学毕业的教小学,前几年初中毕业的教初中。这些教师叫民办教师,实行工分制,年终和社员一样参加生产队的分配。这些教师的素质很差,把“羞耻”读成“差耻”,把“挑衅”读成“挑畔”。一个刚毕业的初中生回生产队劳动,队长安排他们几个人去林厂运化肥,这个初中生回来像发现了新大陆,兴高采烈地对正在记工的社员们说:“你说笑人不?什么村名也有叫的,我们经过的那个村,村碑上叫‘冠家鸟’。”大家听了大笑,他把“寇家坞”读成了“冠家鸟”。
由于一些民办教师不合格,一年一换或二年一换,换了一批又一批,结果我们村当过民办教师的竟有五十多人。
小学下放到村里办的同时,实行了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并实行推荐升学。我们村管理学校的两个贫下中农,都是从没进过学校门的文盲,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学校,天天坐在办公室里无所事事。其中一位,碰上下课的学生就说:“好好念书呀!好好念书呀!”天天絮叨这一句,学生们像躲“祥林嫂”那样躲着他。另一位掌管推荐升学,说谁升谁就升。
“文革”结束,进入改革开放,村里几个“有识之士”,闲聊时羡慕周围村庄人才济济,困惑我们村为什么不行。几个人分析了好久,才找出了原因之所在。
选自《老照片》第98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