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夏,我毕业于浙江省诸暨县檀溪中学。因准备仓促,当年高考未能如愿。8月中旬接枫桥区(县和公社之间的行政机构)文教办通知,叫我到白米湾中学复习,以备来年再考。
白米湾中学离我所在村约十五公里,学校有几十亩茶山,系半工半读的中学,采茶季节,学生们停课劳动。学校三面环山,环境清幽,离最近的村庄也有三里路,是个读书的好地方。
当时粉碎“四人帮”不久,学校师资匮乏,老师多为年龄偏大的老教师或平反不久的右派。学校条件简陋,我们住在三十多人一间的大寝室里,上课文理分班。我所在的文科班约三十六人,其中应届生七人,其余均为历届生。
我们每两个星期回家一次,从家里自带米、菜到学校。学生将米淘好,放在自己的饭盒中去学校食堂蒸,菜则是不易变质的霉干菜、豆腐乳等。顿顿如此。只有极少数家庭经济条件稍好的同学,买食堂供应的新鲜菜。老师和我们一样,也是两周回一次家,只是他们基本吃食堂供应的饭菜,比学生条件稍好一些。
尽管条件艰苦,但大家的学习劲头很足,上几届考上的同学不断写信鼓励学弟学妹,还寄来当地的高考复习资料和考卷,供大家练习。有的同学常常挑灯夜战,直到天明。老师们非常尽职,诲人不倦。当时并无奖金和升学指标一说,但大家都在为改变自己的命运拼搏忙碌。
1980年5月下旬,学校在走廊上挂了一块布作背景,请来枫桥镇照相馆的师傅,为大家照准考证上的照片。几天后,班主任骆本来老师将填好的准考证发给大家,我因家境困难,没有像样的衣服,向同学借了件藏青色的外衣。所幸当时收费低廉,高考报名费也只需五毛钱。
7月6日下午,我们到十里外的枫桥镇学勉中学参加高考,全体同学住在一座祠堂里,稻草铺地,上面是篾席,在临时食堂就餐。当时考六门课,分别是语文、数学、历史、地理、政治、外语。其中外语按考分的10%计入总分。大家都没有手表,考试结束前五分钟监考老师会提醒一次。为尽可能考出水平,大家按先易后难的原则,避免因时间不够留下遗憾。
由于老师的辛勤培育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当年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均上了录取分数线,圆了大学梦。三十多年过去,各位同学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书写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肩头都落满了风霜雨雪,当年参考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选自《老照片》第98辑,作者赵国瑛,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