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私人相薄>我家的《合家欢喜图》>文章详情

我家的《合家欢喜图》
1996-01-01 00:00:00 作者:潘津生 热度:8077℃ 收藏

  
 


  这张合家欢照片,摄于1900年春天,拍摄地点是在安庆市我家祖屋的前厅前。照片中有十七人,居中端坐者是我的曾祖母。
  曾祖母的左侧,依长幼之序站立着她的儿孙辈:我的祖父及三位伯、叔祖父,大伯父;前排依偎在曾祖母左膝旁的是我的父亲,时年七岁;携抱于我祖父怀中的幼儿是我的叔父,不满一岁;曾祖母的右侧,依长幼之序站立着她的子媳及孙女辈:我的祖母及四位伯、叔祖母和四位姑母。
  这张渗透着历史风尘的古旧照片,让人们领略了百余年前晚清的民俗:典型徽派建筑风格的前厅前,男人们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女人们头戴“包头”,身穿镶花边的袄裙,长裤下,隐约可见的是她们的“三寸金莲”。
  摄影术上世纪中叶传至中国后,曾被国人惊为“摄取魂魄之妖术”,但这张照片中的十七人,个个神情坦然,摄影术显然已为国人所接受。
  我的伯祖父潘陛将此合家欢命名为《合家欢喜图》。
  此《合家欢喜图》中,共有四位在近现代文史书画界中甚有名望的人物:
  其一是先伯祖父潘陛,二十余岁时于江南乡试中得中解元,当时以诗、书、画驰名文坛,号称三绝,有江南才子之称。
  其二,是先祖父潘淇,二十余岁乡试得中拔贡,现安庆城内多处名胜尚存有他的书迹。于右任先生在观赏他的《饮酒诗册页》后,曾作数百字跋语,中有句曰:“闻先生已归道山,予以研讨草书之时,失一导师,感慨无以。”
  其三,是先祖母王仲淹,先后成诗三卷。1956年以九十岁高龄任上海市虹口区特邀政协委员。
  其四,是先父潘学固,为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教育家,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分会名誉理事,入选“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
  先父作为上海文史馆书画组负责人,与沈尹默等名家一起筹建了上海市书法金石篆刻研究社,他多年在上海市青年宫书法班执教,为上海书法篆刻界培养了众多精英;他曾应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法师之邀作百幅书作,分赠与全国各地之名山古刹。现上海龙华庙各殿宇屋脊及龙华塔塔顶上的翰墨,均为先父之手笔。
  一百多年来,这张《合家欢喜图》历经劫难。日寇侵华战争爆发之后,为避战乱,我们举家涉迁四川,自安庆登上江轮,经重庆至江津暂居,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
  抗战胜利后,一家人分批辗转多个城市,好不容易相聚于南京。未及二年,南京解放在即,出于对战争之恐惧,全家又辗转逃难至上海。
  在经历十余年兵荒马乱之后,1966年始,《合家欢喜图》又经历了十年浩劫。
  为保护《合家欢喜图》,先父花了不少心思。当时我家住上海虹口区旧时日租界的日式房子,地板是‘榻榻米’,房与房均以纸拉门相隔,先父将《合家欢喜图》固定在其中的一扇纸拉门内,外侧贴上统一式样的纸张,这样,外人自是无从知晓内中的秘密了。
#p#副标题#e#

  1966年9月16日晚,五名南下的北京红卫兵闯入我家,据他们说,他们在北京某“黑帮”家中见到了我父亲送给那位“黑帮”的书法作品,于是便循着这条线索来上海查抄。
  查抄共进行了五个小时,他们将我家几代人辛苦收藏的古董珍玩、古籍字画等一扫而光,装满一部三轮卡车后拉走。
  惟一值得庆幸的是,这张《合家欢喜图》,得以存留下来了!
  乙丑秋中(1925年仲秋),先伯祖父为《合家欢喜图》题跋,跋文如下:

  此合家欢喜图摄于光绪庚子之春,时余罢馆金陵归皖第二年,先太夫人康疆逢吉,春晖蔼室,乐也融融。自后晜若弟,薄官四方,不遑宁处。迄乙已春,太夫人弃养五六年,间求如摄影,时少长咸集,侍立严齐,遂乃不可复再。嗟呼,人生之聚散、骨肉之离合,岂易言哉!兹太夫人见背忽忽又二十年,向之蒸梨负米者今则霜雪满头,向之桐秀竹森提携抱保者,今亦成家受室庆,衍瓜绵甚,且玉树早埋,椒兰中萎。观此图,叹人事转轴,诚天地不足一瞬矣。虽然扬大海之尘变迁陵谷,换虎龙之局颠倒风云,而吾家旧物依然,长子孙勤诵习之,常先德之遗,固知非偶也,敢不懍哉?
                             乙丑秋中 陛志


  1964年立秋日,先父潘学固为《合家欢喜图》题跋,并书写于先伯祖跋文之外侧,跋文如下:

  合家欢喜图摄于前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之春,共十七人。中坐者余祖母也,依祖母左膝而立者余也,时方七龄,后右抱余弟者余父也,弟始周岁,后左着素服者,余母也;余环而立者,伯叔诸婶兄弟姊妹也,忽忽六十五年矣,今所知仅存者余兄弟也。摄图之地余安庆故居也,乙丑秋中题署者余伯也。
  数十年极人事之变迁,存余行箧囊也,蜀也芜也宁也苏也沪也,转徙奔走万余里,骨肉分滞于异乡,此身而外此图独存。时一展观,悲欢横积。盖是图也,非金珠玉帛也,藏之笥胠箧者不取也,遗诸途好货者不顾也,或有目而注之者曰:此鬼魄也,避而走。
  嗟夫,天下唯与人无争之物,为可长保、为可长私也!此图真吾家之长物也,书以告吾子孙其永保诸。
  甲辰新秋大热 二十世学固 时年七十有二 在上海


  1982年,先叔父潘习常题跋于下:

  《合家欢喜图》摄于庚子(1900年)春天,吾出生于己亥年冬十一月,摄时吾方五阅月,今则已是八旬老翁矣。仲兄(潘学固)于1964年题跋谓该《合家欢喜图》仅存吾兄弟二人,不幸今春仲兄辞世,现《合家欢喜图》上仅存余一人矣!今印付子侄辈各一帧并题诗一首,望永葆之:
  八二年前留此帧 人生易老易成尘
  殷勤付与儿孙手 常思先人泽荫深
                         1982手9月 习常 于成都


  2008年,我们姐弟向安徽省博物馆及安庆市博物馆、桐城市博物馆无偿捐赠了先父的书法篆刻作品;该三博物馆均表示,将开辟我父亲的书法艺术展览厅,永久性地展出父亲的书法篆刻作品及艺术人生。
  我们又向安徽省博物馆无偿捐赠了父亲生前所阅之书籍、碑帖及所用之文房四宝等等,《合家欢喜图》,亦在捐赠之列。
  我们深信,这是《合家欢喜图》的最佳归宿。

上一篇
下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