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私人相薄>肖像背后的故事>文章详情

肖像背后的故事
1996-01-01 00:00:00 作者:沙开胜 热度:5661℃ 收藏

咔嚓”一声,一张照片把一个瞬间定格了,这或许凝固了历史,也延续着人生的追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位温州老会计的相册,照片的主人从1943年(十九岁)起,每年去照相馆拍一张肖像,坚持了六十三年,从朝气蓬勃的小青年,到成熟干练的中年,再逐步走向衰老的晚年。这些流变的肖像,历经沧桑,让人感叹不已。于是,我萌发了采访的动机,去解读肖像背后的故事。

民国旧事

这肖像的主人,名叫李景凌(1925.1—2006.3),号仁辉,又名锦麟,浙江省温州市区人。1939年12月,他高小毕业。而后,在景贤初中读了两个月,即辍学。1940年3月间,经其姨夫干焕章(阜成钱庄经理)介绍,到温州泰生钱庄,拜吴益三经理为师,当学徒。1943年1月至1949年7月,一直在温州阜成钱庄工作,先后担任出纳员、记账员、会计等。

对于李景凌先生而言,1943年无疑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是年,他十九岁,经过在泰生钱庄、裕大源记鱼行两年的历练后,他不但长了见识,而且学到了工作本领。新年伊始,他来到干焕章的阜成钱庄,开启了新的工作旅程。为纪念这一人生的成长时刻,他特地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半身照,穿长衫,大背头,眉宇之间,踌躇满志。也是在该年度,他还与阜成钱庄的刘世珍、张铣鋆、叶庆恩、李常春等四位同事,不知出于何种缘由,一起至照相馆合影留念。这一瞬间的定格,为他们的友谊做了见证。五十六年后,即1999年5月10日,五位老同事又欢聚一堂,重温旧情,他们至南洋照相馆,按照原来的排位,又拍了一张彩色合影照,为半个多世纪的友情做了完美的诠释。曾经的青春韶华,早已悄然而逝,此时的五位老人已是头发稀疏、白发苍苍了。

1944年,李景凌二十岁。他与十七岁的张秀英小姐结婚了。一张夫妻俩的结婚纪念照,温馨而浪漫。李先生留着三七分的西装头,身上内穿着长衫,外披呢大衣,而新娘面容姣好,烫着卷发,打扮时尚。次年,小夫妻即有了第一个儿子,取名李加铭(此后的十多年,他们陆续又添了一子四女)。1944年和1945年发生的另外两件事,是李先生终生难忘的,因为这段历史给他的未来人生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1944年,永嘉(温州)国民党政府举办一期国民兵普训,适龄青年需抽丁参加训练,李景凌正好被抽中。当时,他已在钱庄工作,并已成家,确实不想去参加兵训,于是他通过熟人去说情,管事的人回话说,一要交钱,二要找替身。而这个要求,他无法做到。无奈,为了应付差事,他向钱庄经理请假三个月,去参加兵训。因中途遇到日寇第三次攻陷温州,这次国民兵普训只好草草提前结束,他重回钱庄上班。转眼到了1945年,财政部下令新钱庄不能再开设,现有的钱庄要以公司的形式改制,而此时的阜成钱庄股东仅六七个人,人数远远不够,但公司要选举董事会、监事会等。对此,经理干焕章为敷衍规定,只好假造一些股东,将现有股东们的老婆、儿子等人统统算作“股东”,因李景凌与干经理属亲戚关系,这样,李先生也成了一个“股东”。后来,财政部为了发行金圆券,要求每个钱庄至少增资金圆券10万元,几经折腾,一些职员为了牢固职位,真的增资入股了。李景凌也入股一两黄金,约占总股本的四百分之一。阜成钱庄在时局动荡的年月,遭遇物价一日数涨,货币大幅度的贬值,以致放出的债款变为分文不值,无法继续经营,于1949年7月关门停业。

1943年,十九岁的李景凌。

解放初期

1949年,李景凌二十五岁。这年的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一个新时代诞生了。盛夏时节,他拍摄了一张半身照片,头发依然是三七分的西装头,穿着衬衫。在解放初期,李先生在有关的表格里,便用上了这张照片。在失业三个月后,于1949年10月份,在其父李怡夫、胞兄李锦标的介绍下,他到源隆鱼行担任会计工作。该鱼行即为原来的裕大源记鱼行改名而来,经理为吴云甫。1950年上半年,鱼行为扩大经营,借入许多款项,后终因业绩一般、利息过重,导致资金周转不畅,于年底歇业。

1951年2月,李景凌为了生计,与原阜成钱庄同事刘世珍等人一起到泰顺谋职,在中茶公司泰顺县泗溪收茶站当临时业务员,从事茶叶收购。可是到7月份,收茶工作结束,他又失业,重回到温州城区。

1951年9月,李景凌先生到温州市劳动局补办失业登记。劳动局根据他的从业经历及特长,分配他到中国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农金股工作。这一年的秋天,他在照相馆拍了一张照片,戴着帽子,脸部似乎消瘦一些。在照片下方,他写着:“五一年秋,参加工作”。随后的两年多时间,他分别在中国人民银行永嘉支行永强营业所、瞿溪营业所工作,担任农贷员。1954年10月,他调回市区,在中国人民银行永嘉支行会计股工作,主要职责是为基层营业所进行会计辅导。由于工作比较出色,1957年8月,他被任命为会计股副股长。此时,反右斗争正轰轰烈烈地开展着,他每天担惊受怕,做事小心谨慎,就怕自己哪一天被划为右派,为此,他还认真地写了自我检查,悉心剖析自己的思想,说清若干“个人历史问题”。1957年9月,他的小儿子出生,他欣喜不已,特意取了一个名字:克右。寓意“克服右倾思想,避免被划右派”。1957年这一道艰难的坎,他总算迈过了。

1959年10月,李景凌重新下基层工作,调至藤桥营业所担任副主任。他在思想上要求进步,工作上兢兢业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于1960年3月光荣地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在预备期,藤桥区委派员去调查他的“历史问题”,在有关知情人那里,了解到解放前他在阜成钱庄工作期间,曾有少量股份,存在一定的“剥削行为”。就这样,他的入党之事便搁浅了。此事,也成了他人生的一件憾事。

1951年

1952年

 

 

“文革”时期

笔者在与李克右先生交谈时,了解到他父亲在“文革”期间的一些趣事。

自李景凌调至郊区藤桥工作后,因市区至藤桥交通不便,班车少,不可能天天回家,往往是周一早晨乘车赶赴藤桥上班,至周六傍晚才回市区的家。而他的妻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六个孩子,确实很辛苦。“文革”期间,大概在1969年,温州工总、联总两两派在市区武斗正酣,李景凌一家人便逃至藤桥避难,这里便成了第二个家,直至武斗结束后,一家人才返回市区。

“文革”期间,有一次,单位领导到他家做客,见他家墙壁上没挂一幅毛主席像,即批评他对领袖不敬,他急忙为领导指指写字桌,那玻璃板下面正好有一张毛主席刺绣像,这才避免了一场尴尬。

1975年前后,李景凌调离工作了十五年的藤桥区营业所,回到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分行工作。

 

1943年五位新同事合影。前排左起为张铣鋆、叶庆恩、李常春;后排左起李景凌、刘世珍。

 

 

1999年5月10日五位老同事重聚合影。前排左起为张铣鋆、叶庆恩、李常春;后排左起李景凌、刘世珍。

晚年生活

翻阅相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李景凌先生将自己的肖像照片按年份顺序整理起来,应该在他清闲的晚年。他将一张张照片分别贴在小纸张上(账簿散页),并在照片下方留出的空白处,逐一注明拍摄时间,仿佛将自己的一生连接起来。我深为李景凌先生的六十多年来的坚持所感动。可惜的是,从1943年至1974年之间,有若干年份缺失了照片,共计十四张,不知是当年就没有拍摄,还是在动荡岁月中有所丢失?我们不得而知。可喜的是,从1975年至2005年,连续三十一年基本一张不落(缺1978年)。李先生在成年以后的六十三年里为后人留下了四十七张肖像照,这实属难能可贵。
    1979年,为了赶上“退休顶替”的末班车,李景凌给单位打申请报告,要求提前退休,由二十二岁的小儿子李克右“顶替”上班。这个报告获准。退休之后,他没有赋闲在家,而是继续发挥余热,先后在向阳皮鞋厂、巨一集团担任会计,又持续干了二十来年。据李克右回忆说,他父亲因年迈离开了巨一集团,后来集团的负责人,一提到财务工作,还常以李景凌为例子,说他做事认真,凭证装订起来,特别整洁、精致,教育年轻一辈要向老前辈学习。
    李景凌的晚年生活还是过得较为自在的,因为他喜欢旅游。看他的相册,各地旅游景点的留影蛮多的,近的有雁荡山、江心屿、永昌堡等,远的则有黄山、桂林、寒山寺、国清寺、太姥山、香港、海南等。在留影照的背后,他喜欢写上时间、地点等信息,当会计出身的人,就是特别心细、认真。
     2001年前后,李景凌被查出患肠癌,经过手术后,病情有所好转。为提高生活质量,他雇了一个安吉籍中年保姆。该保姆悉心照料他的生活,他和子女们都感到非常满意。在病重期间,他为了感念保姆六七年来所付出的心血,事先为她写下一张条子,大意说,若保姆服侍他至终,请儿子另支付给她一万元。2006年3月8日,这位耄耋老人走完了人生旅程。保姆拿出了这个条子,李景凌的儿子二话没说,按父亲的遗愿予以兑现。
    由于李景凌长期从事财会工作,养成了行事严谨、心细如发的习惯。临终前,他留给小儿子李克右的条子上,写着妻子张秀英的出生日期及忌日,在自己的出生日期之后,横了一条线,到时请儿子填上。凑巧的是,他的去世日与妻子的生日,同为3月8日。因此,之后每年的这一天,李景凌的子女们都会相聚在一起,缅怀父母,以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上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