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近郊卢沟桥一带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为我军所拒。日军开火,我军英勇还击,事件迅速扩大,并发展成中国全面抗战。
一本特殊的日军写真集
以上一段话,是有关卢沟桥事变(或称七七事变)的史实叙述,长年来为中国人所熟知。不过,许多中国人对于为何日军会在卢沟桥演习,以及日军在北平城内外的动态,却相当模糊。近几年,一些中国人在日本文物市场购藏日军侵华战争的写真集,从中获取了丰富的史料。这些写真集,多半涉及日军攻占东北以及侵华战争初期的几场重要战役,信息面相对集中。笔者6月份在东京古书店购得一册日军在北平城内外活动的写真集,原名是《昭和九年至十年,北平驻屯军纪念》,其中的照片记录了卢沟桥事变之前,日军在北平城内外的活动情形。有助于今天的中国人在感性层面上了解当时北平城浓厚的战备气氛,以及为何中国人无可选择地必须投入全面抗战。
列强在北京驻军的位置
1900年的庚子事变,带来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积贫积弱的中国,除了必须支付大量的赔款之外,还被迫接受一项规定,即列强得以在北京城内驻扎军队,名义是保护其使馆人员及侨民的安全。既然有军队,就必然有兵营;既然有兵营,就必然有兵器与部队作战训练所需要的大型操场。这些设施并非在偏远的郊区,而是位于城市的中心。
这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列强在北京驻军的确切位置。图1是我收藏的一张清代中叶的北京老地图,后来变成各国使馆区聚集的地区,原本有兵部、工部、鸿胪寺、钦天监和太医院,过了玉河往东是翰林院、三义庵、詹事府、太仆寺,再往东则是经板库、白家栅、台基厂、洪厂胡同等地。 简单说,大约在天安门、东单牌楼、崇文门、正阳门这四个点所围成的长方形地带,后来被开辟成各国的使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正式在北京驻军,兵营就在其使馆旁边,加上练兵场,整个使馆区更形扩大。
即使清王朝被推翻,民国肇建,不平等条约的枷锁也未解除。因此,列强驻军北京的事实一直没有改变,袁世凯时代如此,北洋政府时期如此,即使到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亦复如此。这项国耻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地刺入中国人的心坎。接下来,再来看一张国民政府时期的北平老地图(图2)。图中可见,列强使馆中占地最大的是英国使馆,除了使馆,还有自己军队的专属操场。俄国的兵营和专属操场也占地广阔。至于日本,其使馆居于中间,操场则是东长安街南面列强共享的场地。
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接收了德国在华的权益和地位,势力迅速膨胀。1931年又大举派兵占领东北,1933年的长城抗战后,日军进一步强占整个冀东。此时的日军,在东北和华北两地屯集了精锐之师,北平的日本驻屯军的气焰正炽。
图1 清朝中叶,北京老地图局部。
图3 日军北平驻屯军的兵营,位于东交民巷内,其前身为詹事府。
#p#副标题#e#
重临日军北平驻屯军的足迹
这里,我们循着写真集照片所示,重临历史现场。1934年,一支八百人的日军部队由鹿儿岛出发,任务是到北平换防。他们在塘沽下船,转铁路抵达北平,旋即前往日军北平驻屯军的兵营。这里原为清代的詹事府,现驻有两个中队的日军,兵力大约相当于中国军队的两个营。日军驻防期为一年,满一年后换防(图3、图4)。接下来,影集里是驻屯军一年间的行军、演习和联合大演习的影像纪录。非常凑巧,第一个行军地点就是北平南郊的卢沟桥。此处位置重要,扼北平咽喉,自然成为日军行军首经之地(图5)。然后,这支部队前往山海关,由一年前参加长城战役的日军军官向他们说明当时的实战状况。几天后,日军由兵营往西穿越宣武门,再往南由右安门出城,前往南苑进行野营演习(图6)。南苑有飞机场,日军派有飞机四架,监视宋哲元部队的动向。11月上旬,驻屯军为即将举行的秋季联合大演习进行预演,部队夜间行军前往东郊,至通州和张家湾。下旬,北平驻屯军与华北驻屯军举行秋季联合大演习,假想状况是北宁线开平以东到雷庄之间约十多里的地带,中日两军爆发战斗。在辽阔的冀东地区,北平驻屯军扮演的是增援部队的角色,以里应外合。这次演习的范围大、时间长,几位日军高级将领亲临监督。北平驻屯军与华北驻屯军的联合大演习,在两年多后的卢沟桥事变时,演变成真实的战况(图7、图8、图9)。进入深秋后,日军换上冬装,这里有两张日军在使馆区北面操练的照片。这座各国共用的练兵场,在东长安街南面,每一个经过东长安街的北平市民,都可以清楚看见外国军队肆无忌惮地在北平的心脏地带进行操练的情形(图10、图11)。进入冬季,北平驻屯军开始行进耐寒行军训练,他们在顺义、通州、李家桥之间行进,以锻炼部队在酷寒中快速挺进的能力(图12、图13)。甚至行进到他们自认为是“反日气氛最浓厚”的汤山和昌平,这里实际上并非日军占领地,但他们显然可以随便决定行军和演习的地点,包括有中国军队驻扎的地方。
在北平演练如何攻占北平
写真集里还有几张特殊的照片,即日军的街道作战演练,而且地点不在城外,就在原奥地利的兵营。一战后,奥地利日渐式微,兵营废弃,杂草丛生,日军便将这里辟作了巷战训练基地。因此,日军实际上是在北平城内进行攻占北平的作战训练(图14、图15、图16、图17)。我想,今天任何一个人看了这本写真集,都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一般人想象,列强驻军北京,是指外国军队平日待在使馆区里,就像今天外国使馆的武官,庆典时着戎装在外交场合亮相,假日着便服外出逛街。然而情况并非如此,外国军队实际上可以大摇大摆地出入北平,随意在北平周边行军演习。他们不仅对北平的一草一木了如指掌,对中国军队的实况也必然一清二楚(图18、图19、图20、图21)。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卢沟桥争端一起,日军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军事优势了。
图9 进入冬季,日军在训练雪地作战。
图10 日军在使馆区的练兵场操练。此处位于东长安街南面,远处为北京饭店。
#p#副标题#e#
图12 冬季耐寒行军演练,日军在前往通州的行军途中。
图14 日军在原奥地利兵营,进行城市街巷作战训练。
图18 日军在颐和园的佛香阁前留影。
图21 日军在通惠河游船上,背后为大通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