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故时风物>杨庆堃与南景村的尘封…>文章详情

杨庆堃与南景村的尘封逸事
1996-01-01 00:00:00 作者:孙庆忠 热度:6487℃ 收藏

南景村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缘,隶属于广州市海珠区管辖。其本名为鹭江村,是昔日河南岛七十二村之一,因传说中常有鹭鸟来此栖息而得名。五十年前,它是广州近郊一个普通的乡村聚落,却因华裔美国社会学家杨庆堃(1911—1999)先生的著作(C.K.Yang,A Chinese Village in Early Communist Transition. Cambrige,Mass: The M. I. T Press,1959)而在海外中国研究中,成了颇具影响的学术名村。
  杨先生是广东南海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社会学系,1934年获该校硕士学位后赴美留学,1939年获密执安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48—1951年间,他曾担任私立岭南大学副教授兼社会学系主任。回到美国后先在夏威夷大学,嗣后任教于匹兹堡大学至退休。香港中文大学为表彰他对学术的贡献,于1974年授予其荣誉法学博士学位。杨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社会的研究,30年代对华北地方集市系统的调查,四、五十年代对乡村社区和家庭的研究,以及60年代对中国宗教结构与功能的阐释,至今仍然是认识和研究中国社会的经典之作。杨先生的著作,对南景村的微观研究在与中国大陆断绝联系长达三十年的西方世界里,一直享有较高的声望。在此之前,费孝通、林耀华和杨懋春先生对江村、金翼黄村和台头村的研究已经饮誉海外,被视为最出色的农村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著作,为了解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生活提供了鲜活的蓝本。与之相比,杨著的重要价值在于,描述了共产主义运动前一个中国村庄的生活模式和之后蜕变中的乡村生活。因此,时至今日他的著作仍然是社区研究的范例,是一部再现了共产党执政前后历史性变迁过程的精当的村庄民族志。

往事回眸:安营扎寨在南景

1948年8月,杨先生应邀从美国回到私立岭南大学(今中山大学所在地)任社会学系主任。为了延续该系“认识社会实际”这一教学传统,他力主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在对学校附近七个村子历时一个月的观察后,杨先生决意在鹭江村设立研究站,实行“社区研究”计划。当时,这个聚族而居、家族色彩浓厚的村庄共有1100人、耕地面积1200亩,230户家庭中75%以上以农业生产为主,而且生产的种类颇多,水稻、蔬菜、塘鱼、水果等农副产品都占相当的比重,因而能够代表华南城市郊区农村经济的类型。同时,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影响渐趋扩散,郊区村庄的一些特征必将延伸到边远的乡村社区。这无疑增加了它变迁形貌的代表性,也是该村拥有学名“南景”(中国南方图景)的缘由。
  对鹭江村的调查从1948年底正式开始。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村庄的情况,杨先生积极筹措为村民办实事:由教育系和社会学系同学为鹭江村农民夜校授课;请岭南大学医学院同学到鹭江来替村人种牛痘、防疫注射、医治皮肤病;为村民发放麦片、奶粉、罐头、旧衣服等救济物资;以社会学系名义买一些农具,如水车、打谷机等给村民使用。在村外的敦和圩茶楼,早上开工前及中午农民多在此饮茶休息,他便利用请茶的办法,与农民接触,从聊天而谈至调查的内容。凡此种种,都给与村人接触、了解情况提供了方便。此外,请熟知村史和内务的车族公尝的值理车堪为专门的报道人。同学们围绕着人口和生产两个基本要素,收集了土地利用与分配、经济阶级及流动、家族组织与拜祖制度、儿童教养、权力组织和家庭副业等多方面的材料。

上图:莫族振裕堂

1949年秋季开学前,广州即将解放。杨先生强调:“不管局势如何变化,调查必须设法坚持下去,农民夜校和医疗站也要继续办下去。” 1950年夏天,岭南大学掀起了反帝反美运动的高潮。校园里的美籍教授和美籍华人都十分恐惧,杨夫人和两个出生在美国的孩子同样恐慌。在这种情况下,1951年春节前被调到北京翻译“毛选”工作的杨先生回到广州,并悄然前往香港。由他主持的鹭江村调查也因此宣告终结。因时局的原因,杨先生离开时许多调查资料没能带走,这也使他凭借记忆完成的著作留下了些许遗憾。幸运的是,杨先生零散的调查笔录和调查期间拍摄的照片还部分地收藏在广东省档案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这些弥足珍贵的史料见证了村庄的历史,也见证了学者认识和研究中国乡土社会的心路历程。

卅载重访:新知旧雨故园情

一别三十载!在与大陆断绝联系的岁月里,杨先生始终牵挂着祖国。1979年,杨先生以他的声望和爱国热忱,在美国做了大量的筹措工作,对中国社会学的重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费孝通先生称其为中国社会学复办“真正的幕后英雄”的原因所在。1981年11月18日,他曾寄语何君肇发:“风雪君归去,云天万里征,壮游经久别,指日盼回旌。”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
  1982年夏,杨先生终于重返康乐园。在与何肇发先生旧地重游畅饮陶陶居时写下:“故园仓惶去,东西两杳茫,焉知三十载,煮酒话沧桑。故园今为客,苍茫访旧知,触景情堪醉,倾怀欲语迟。”对旧友对往事的复杂心境由是可观。而南园酒家中山大学校长欢宴他的一幕,更把这种感情推向了极至。杯酒交错之时,杨先生向校长举杯,满怀感激和致歉之情说:“三十年前,我不辞而别,真是愧对父母之邦。今天我已入了美国籍,已无祖国,一别三十年,我只能说愧对生我的父母之邦!希校长见谅!”言罢不胜感叹,两人一饮而尽。校长回应说:“好在你走了,不然,‘文革’时一定把你斗到死啊!”杨先生听了,不禁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握住校长的手说:“听你一句话,何止值万金,从此耿耿于怀、三十年压在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如今落下来了!校长的胸怀似海大,这次回来亲聆你的宽恕,我放心了!”
  此次广州之行,杨先生还牵挂的事情就是要到鹭江村走走,看看昔日的朋友,看看这个社区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次,村领导车耀煌和一些老一辈村民接待了他。他们追忆起了当年的夜校和医疗站,并告诉他乡镇企业已经兴起,农民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了。梁志卿老人回忆说:“1982年杨先生来村里,在听说车堪1960年就死了后,对我说:‘真可惜,我又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堪嫂,你用心带好你的孩子吧。’他还说:‘堪嫂,你还穿这么破的衣裳,这么多年,我都没能帮你。’作为一个家庭妇女,虽杨先生未曾有何经济馈赠,但言语多有鼓励是让我不能忘记的。”

杨著身后事:南景村生命历程的续写

1982年杨先生重访南景,并寄希望于他竭尽全力支援复办的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以社区研究为方向,完成中国农村与家庭的续编。此时的南景正处于城市化的进程之中。从家庭到村落,从生产到消费,都在经济的牵动下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中国社会继1949年的政治革命后,以经济变革带动社会转型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从1984年到1992年,社会学者分别从农民家庭构成和家庭消费、城郊人口的社会流动、村庄的社会分化、郊区的城市化进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作等主题入手,描述和分析了向都市演进过程中的社区生活。1990年代,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都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人类学者又敏锐地把握了这一研究时机,并以对南景村的深入调查阐释了乡村都市化的发展前景与社会问题。这些后续性研究,不仅呈现了城郊社区发展的动态图景,也使杨著拥有了跨越时空界限认识中国社会的解释性价值。正如葛迪斯(W.R.Geddes)评价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时所说:“这种书,作为知识界中的一个里程碑,它的地位只有当它被用作进一步调查研究的起点时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而今,昔日“田、园、庐、墓”的自然景观,早已变成了老人们坐在自家独楼里追忆乡村生活的图景。五十年的岁月倏忽而过,村落早已在都市街区中更换了容颜,但那个城郊的乡村聚落却在一辈辈对杨著的阅读中不断地重现。南景村往昔的故事已随着相继谢世的老人一个个地流失了,但今天的南景人,却因后来者的研究而更多地了解了杨庆堃,了解了属于他们父辈、祖辈的不太遥远的历史。正是这些珍贵的图片和不曾淡薄的往事,存留了历史的瞬间,也激活了我们对村落的记忆与想象。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