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故时风物>总统府逸闻>文章详情

总统府逸闻
1996-01-01 00:00:00 作者:刘小宁 热度:10453℃ 收藏

一张堪称经典的总统府大门老照片,曾无数次出现在电影、电视和书刊上。这就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历史瞬间……

曾国藩重修两江总督署大门

总统府大门的原址,据现存的文字和图像记述,就是太平天国的真神荣光门、清朝的两江总督署头门和东、西辕门。1864年,以湘军为首的清军攻占了太平天国首都天京(即南京),并纵兵焚毁了天朝宫殿,当时南京曾流传的诗句:“十年壮丽天王府,化作荒庄野鸽飞。”就是当时情景的生动写照:
  之后,湘军首领曾国藩奏请清政府拨专款重修两江总督署。由于南京以至江南一带是清朝的财税重地,清廷立即准奏。曾国藩即严格按照清廷的规制,于1870年(同治九年)开工。一年的光景,新督署落成。新建的大门包括一座砖木结构的正门(又称“头门”),以及东、西卫门和东、西辕门,均为木结构。正门的正南方,是一座照壁,门前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广场。每到夜幕降临,卫门和辕门紧闭,广场上禁卫森严。即使是白天,一般平民百姓也是不能进入的,真可谓“衙门深似海”。
  时间一晃进入了民国。1911年12月辛亥南京光复。月底,各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从上海乘火车来到南京就职,就是从这座正门进入总统府的。在他任大总统的三个月中,一直在使用这座大门和辕门,没有作丝毫的变动。
  之后,这里的政权或机构变动极为频繁,十五年间,有南京留守府、江苏都督府、讨袁军总司令部、江苏督军署、副总统府、江浙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等等,主官也是走马灯似的更换,黄兴、程德全、冯国璋、李纯、张宗昌、齐燮元、卢永祥、孙传芳等等,都是这里的匆匆过客、过眼烟云。但这五座门一直没有更动过。

                  国民政府新建了大门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1928年10月,蒋介石任国民政府主席后,这里作为政权的中枢所在,外事活动日益增多,外国宾客频频光顾国民政府大院。但院内场地狭小,汽车掉头都显得局促,特别是进出大门极不方便。外交部认为,这实在是“有碍观瞻”,“有损国体”。于是,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蒋介石建议,将原有督军署大门拆除,重建一新门,“以壮观瞻”。蒋介石立即同意了这一建议。
  新建的大门,是一幢二层钢骨水泥建筑,由姚彬建筑师设计绘图, 南京文达工程建筑公司中标承建。工程于文达公司与国府参军处签订合同的1929年9月5日开工,工程款按合同规定分五次付给,由国府参军处先行垫付。但直到1929年9月30日,国府代理参军长贺耀祖才就改建大门和礼堂经费之事,呈文国府主席蒋介石,蒋立即签署意见。贺又以“八O七”号文正式呈送财政部。次日,部长宋子文就批示“拟令财政部迅予拨发”经费。之后,文官长古应芬随即代主席批示“如拟”。文书局长杨熙绩即行文,国民政府随即发出第“二一九二”号指令,称“呈为改建本府大门及大礼堂工程需款甚急,请签核转行财政部迅予拨发以利进行”。这一切都是在三四天内经办完成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大门工程的地址选在太平天国天朝宫殿的真神荣光门和清两江总督署大门,也就是江苏督军署大门的基础之上。因几天后就是“双十节”,故参军处要求施工时须将大门通道让出,以便参加典礼的人通行。正式开工是在十日以后。工程开始后,先将旧门和两侧的围墙,以及东、西辕门全部拆除,在门前形成了一个宽阔的广场。
  新建的大门是一座西式建筑,采用了引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造型严谨,朝南立面的外部采用标准的八根罗马爱奥尼柱式构图,柱头上雕有精致的卷涡纹样,整个裸露部分均作石料天然状处理。门楼上方好像戴了一个“帽子”,有好几个层次,中间还装了灯,正中为升旗平台和旗杆。门楼立面向南开有三堂拱型门,每堂为双扇连顶缕空铁门,每扇装0.1015公尺铰链三只,插销、铁锁均为法国进口。门涂黑漆,正中镀飞金。门拱的中心嵌有拱心石,立面上有巴洛克装饰的线脚。门南面墙上,还饰有根据拱门造型刻制的砖石线条。大门内北侧是三座方型门,外圆内方,寓意天圆地方。整座大门厚实坚固,宏伟气派,是典型的西方古典门廊式建筑。
  门楼两侧的楼下,各有一大房间。东为会客室,西为卫兵室。楼上是参军处宿舍。另有一间升旗官的预备室。顶部是水泥平台,很宽敞,足可容纳一个连的军人。平台上有铁栏扶梯,直通旗杆底座。门楼下还有两座岗亭,供卫兵站岗时避雨用。
  这座大门在当时的南京是颇为雄伟的。但正对面的一座清朝两江总督署时期的照壁,却显得又矮又破,而且是中式的,与西式新大门极不相称。照壁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形式,大概为了不致“数典忘祖”,国府参军处“不得不”追加了预算,要求改建照壁。为了赶工省钱,就原封不动地在旧照壁上加高了几米。为了与西式新大门协调,设计者特为在照壁顶部加做了一些西式巴洛克雕饰。
  大门的用料很考究。如水泥指定用地产泰山牌,黄沙则由宁波运来,砖料是南京地产青砖,木料为从上海久记木行购买的头号洋松,五金件大都从法国进口。整个工程于1929年12月20日正式竣工,总造价为大洋2.9455万元。

                  门楼招牌“一字千金

  国民政府大门建成后,门楼上要悬镶有“国民政府”四个大字的匾额。“国民政府”四个字自然要请书法大家来写。文官处立即就想到了原国民政府主席、现任行政院长谭延,因为他是国民党内的四位著名书法家之一(注:另三人为吴稚晖、于右任、居正),官位又是如此显赫。当找到谭题字时,他却力辞说:“我的字比不上我家五爷,他才得到翁同的真传,现在上海卖字,你们到上海去找他吧。”这位五爷,就是其胞弟谭泽。
  国府文官处人员立即赶到上海,请谭泽写就了“国民政府”四个字,付给润笔费4000大洋。真可谓是一字千金。
  这四个字用金属制作,镌于一块匾上,字和匾的表面都贴了金,远远看去,闪闪发光,甚为壮观。

  
                 南京沦陷后挂起了“中华民国维新政府”牌子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成为日军的16师团部以及中岛部队本部机关。但“国民政府”四字却没有立即铲去。日军官佐士兵们将一面巨幅太阳旗升上旗杆,并纷纷在门前拍照留念,俨然一副战胜者的姿态。这不仅成为南京的一道风景,更是国民政府的奇耻大辱。
  1938年3月,以梁鸿志为首的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成立。这才在门楼上换上由汉奸文人江亢虎题写的“中华民国维新政府”八个字。
  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这里又成为伪立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

“还都”时重修大门

  1946年5月,国民政府即将“还都”南京。之前,南京市工务局根据蒋介石的指示,要将国民政府进行大修,其重点工程,就是这座大门。经过几个月的抢修,完工后的大门,将上半部分的“帽子”全部拆掉,改建成阶梯形女儿墙,南立面全部呈一个平面,下半部分的爱奥尼柱则不作改动。
  “国民政府”四个字由谁来写?这倒是费了一番周折。从现有的史料看,尚未发现明确记载。但从字体看,应为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的笔迹。此四字,笔法还算有力,但功力明显不如书法大家,可以肯定不是“专业”书法家所题。以蒋介石当时的地位:二战战胜国、四强之一的国家元首,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地位如日中天。况且,蒋介石本人极喜欢题字,南京就留有不少蒋的手迹。最为重要的是,字迹极像蒋介石的字。
  四字写成后,用紫铜铸成,但没有镶框,而是直接钉上了门楼。
  
                 “总统府”三字成谜
                                 
  1948年5月,蒋介石在“行宪”国大上当选“总统”,“国民政府”四字自然要更换成“总统府”三字。由于要赶在总统就职大典前挂上门楼,就由原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周钟岳写了“总统府”三字,用木头锯出,表面再贴上金箔,匆匆地钉在了大门门楼上。这三字笔力苍劲,实为大家之作。这是最为通行的说法。
  还有一个说法是,蒋介石原来想自己再写一次,可想来想去,“总统”自己写“总统府”的招牌,这不符中国的传统。于是就又想到了已故主席谭延。随即就吩咐人集了谭延写的“总统府”三个字,“总”字,就是集的中山陵碑亭中的字。
  另外,据南京一位张老先生说,他当年在“吕复兴油漆作”学艺,国府文官处的一位科长拿来三个一人高的大字,说要为它做金箔。一看,就是“总统府”三字。师傅问科长是谁写的?他说是戴院长写的。戴院长就是考试院长戴季陶。
   还有一个更加令人称奇的说法。
  “总统府”三字出自一名叫陈义经的书法家,此人当年曾在内政部供职,自小练字,其书法在国府各机关小有名气。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后,书写三字的任务交给了内政部。刚卸任不久的内政部长周钟岳认为,“总统府”三字还是集谭延的字为佳。于是就赶紧找谭的字。但因时间紧迫,一时没有集到理想的字,于是就提议由陈义经来写。陈信手写成后,周连声说好,但对“统”字的“纟”作了一点修改,避免了与“总”字“纟”边旁的重复。这一来,三个字真是完美无缺了。
  不到一年的时间,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南京于1949年4月23日夜解放。总统府终于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解放军占领总统府是24日凌晨,随军记者几天后才到达,所以这张照片并不是当时拍摄的。几天后,解放军第35军的随军记者邹健东,在驻总统府驻军领导的协助下,用一部德国产蔡司相机,完成了这一历史性的拍摄,时间是1949年4月27日上午10时许。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