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故时风物>传教士镜头中的西湖>文章详情

传教士镜头中的西湖
1996-01-01 00:00:00 作者:沈建中 热度:6576℃ 收藏


  杭州有西湖,名闻遐迩。自古以来,从帝王到文人墨客,于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书画碑。近世以降,照相术发明,更有不少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们接踵来到杭州,定居于斯。他们分别属于英美的圣公会(安立甘会)、内地会、北长老会、南长老会、浸礼会等教派。在传教的同时,或办学校,或兴医院,将发源于欧西的近代文明带到古老的中华大地,事业之余,也用照相机的镜头,留下了那个时代西湖山水的真实影像。
  在杭州,美国南北长老会联合创办了之江大学,之大是美国基督教会在华创办的十三所教会大学之一,它不但是晚清时期拥有二千二百万人口的浙江省内唯一的大学,而且也是十三所教会大学中唯一一所开设商学院和工学院的大学。
  除了高等教育,在杭州的传教士们还办了不少中小学,其中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女学的开办,这为突破传统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象,特别是其中贫困家庭的女孩入学,开了先河。其中最为著名的两所女校,一是美国南长老会女传教士、司徒雷登的母亲玛丽•霍顿(mary Horton)创办的,当时属于中国第二所女子学校(后来并入了著名的弘道女中);二是由英国圣公会女传教士玛丽•沃恩(mary Vaughan)创办的冯氏女学。由于女学不但不收学费,而且还供给学生衣食起居的各项费用,甚至学生的家属也可得到津贴,所以学校的人数和影响不断扩大。后人感念她们,认为“此种奋斗创造精神,实足感百世而励来兹”。
  教育事业以外,传教士们在杭州还涉及医疗事业,将现代西医传播进来,他们认为,在拯救人的灵魂基础上,更要减少人的身体痛苦。1881年,英国圣公会派遣梅藤更(Duncan Main)医生夫妇来杭州,在原有戒烟所的基础上创办了广济医院(其后身为今天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广济作为教会的慈善事业,不收病人诊金(仅收少量药费),住院病人则仅需支付伙食费,其余治疗全部免费。作为广济医院的创始人和首任院长,梅藤更夫妇在杭州工作和生活了四十五年,为开拓和发展杭州的西医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塔下面有一个左手叉腰站立着的人,这种大小对比产生的视觉冲击,是这張照片的一个特点。

这张照片是从船中拍摄的,左边之景应是西湖小瀛洲。

从宝石山上拍摄的西湖,中间的堤岸是白堤。

兴学办医以外,传教士们流连盘桓于西湖的山山水水,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西湖山水人文之景,历经沧桑,这些景点不少今已不存,而一些留存至今、角度各异的照片,却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深具历史文献价值的影像记录。
  除了照片文献以外,传教士及其后代也留下了不少文字记录来反映西湖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比如,出生在上海,生长在杭州的美国传教士、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创始人和首任总干事鲍乃德的女儿鲍金美在其回忆录《杭州,我的家》中就写下了民国初年西湖双塔的情况。
  对于西湖南岸的雷峰塔,她写下了自己在塔崩塌前的近观和进入塔内的情景:

  从近中观看,比远处更能领略雷峰塔的雄伟和苍凉。我们可以向上看见塔边的裂口。表面上长出了野藤和灌木丛,甚至还有小树。小鸟在上面筑巢,飞进飞出……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突然产生的那种与世隔绝之感——全然脱离了我们刚刚所在的外部世界里。里面所有的建筑结构都没有了,好象置身于一座巨大城堡的主楼之内,只不过没有那么恐怖而已。假如我在那以前,曾进入一幢哥特式教堂,我可能会产生类似的感觉——寂静,神圣……四周和上方,都有亮光透过部分为藤和枝叶遮蔽的空隙照射进来。在顶端,还有个大洞。我可以透过它,看见遥远的天空。不知为何,这个破洞使我感到悲凉。


  对于西湖北岸的保俶塔(鲍金美称其为“针尖塔”),鲍金美写下了自己的直观和想象思维:

  我们一边小口小口地吃着,一面仰望宝塔。由于年久日深,它只剩下塔心。我没有去想象它很久以前的原貌。那时,它四周一定会有一层层的飞檐。向上翘起的檐角也许还挂着会随风摇摆,发出声响的铃铛。我在想,它中间是否还有空间。它表层的砖石结构似乎是用以封闭内里的空间。假如有人能够钻进它们的空隙,那将会发现什么?里面有没有足够容纳楼梯或人的空间?也许小孩可以。但是,我还是喜欢现在的这个挺拔、苗条、向上逐级变细的针尖塔。它粗糙的表层裂缝长有细藤和小草。这使它的灰色外表看去较为柔和,并让这座古塔显得年轻和增添了活力。快到塔顶处,有只用杆子连在塔身上的无辐金属圆环。塔的铁尖穿过圆环,直刺天空。

  拿鲍金美描绘西湖边的湖光、山色、竹林、宝塔、寺院、陵墓、山洞文字来对照传教士们当年拍摄的西湖老照片,体现了一种具象和抽象的历史时空交融。

西湖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中间的白楼就是梅藤更所建医院。左前方那条犬使整幅照片动静相间,是类似的照片所没有的。

雷峰塔及其倒影。中间照壁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似乎映证了雷峰塔所蕴含的佛教文化信息。

西湖小瀛洲俗称三潭印月。

 (秦风老照片馆供图)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