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故时风物>外国友人在南京的出游>文章详情

外国友人在南京的出游
1996-01-01 00:00:00 作者:陈晓阳 热度:6065℃ 收藏


  前阵子见到几张台湾朋友收藏的民国老照片,是几个外国友人在中山陵一带游玩时所拍摄。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对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感情深厚,欣赏这几张罕见老照片后脑海中若有所思,于是想把这些浅薄的想法写下来供朋友们商榷。对于照片介绍的顺序,很难看出当年外国朋友旅游的顺序,笔者还是凭自己的感觉来吧。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于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积共八万余平方米。位于南京东郊钟山风景名胜区内,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

图1

图1是旧时中山陵的一张照片,不知道具体在哪一年拍摄,但至少是在1929年后,因为中山陵1929年夏天才落成。图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山陵并没有像现在开发成旅游景区这么热闹,或许因为那时候陵园刚刚建成,过去人们思想还比较传统,认为这里是中山先生的陵寝,所以不太会去中山陵游玩,也不敢去叨扰中山先生,同时还有可能当时南京是首都,中山先生作为国父受全国人民的尊敬,国民政府也特意派了护卫队守陵(过去皇陵也有护卫队保护),陵园的开放程度不像今天这么大。
  图中牌坊上镌刻着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谈到这二字,还有一些波折。 “文革”中“破四旧”,“造反派”们以“博爱无阶级属性”,将其划入“四旧”范围而破除。为了保住博爱坊这一建筑物不受损坏,中山陵园管理处组织工人搭好脚手架,请来石匠,把坊额上的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二字用钢凿轻轻地凿去。粉碎“四人帮”后,经国家文物局拨款,1979年从文物档案中找到博爱坊的照片底片,在中山陵图片社用照片放大机投影在铺在地上与牌坊额同大的纸上,把“博爱”二字描画下来。请来东郊窦村石匠高手张发松师傅,由他精工刻上。从此,博爱坊始得恢复原貌。
  从照片中可见,陵道两旁已种植了茂密的松树,如今这些树已经长得又高又壮,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图2

题外话不说了,再来看看图2:两个外国朋友游中山陵。中山陵当时虽然没有多少游客,但从外国朋友后面稀稀落落的人群来看,也可以推断出当时中山陵是对外开放的,只是游客不多,或许当时人口稀少,同时老百姓深处在内忧外患和物质匮乏的年代,加之交通不便,那时的人们不像今天能够在假期安逸地出游。
  照片中,两位外国女士的身后是带有国民党党徽的坛子,今已不存。两位女士的着装,看上去端庄而别致,惹得后面身着中山装的男士背着双手在看“西洋景”。毕竟,那个年代外国人到中国来也是少数,两位女士或许是某国驻南京领事馆人员随行家属。她们身后的建筑物,分别是碑亭和陵门。
  关于碑亭中的墓碑碑文,在陵墓工程刚开始兴工的时候,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曾有过讨论,并且作了分工,由汪精卫写碑文,胡汉民作墓志铭,吴稚晖写传文,张静江撰记文。可是,过了将近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碑文内容都没有确定下来,到1928年01月0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像孙中山先生这样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业绩,不是墓志铭、传记文字所能概括得了的,故以不用为宜。同时决定由谭延闿书写碑文。后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又明确规定了碑文的内容和书写格式,于是在这块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只竖刻了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

图3

图3中可以看出,中山陵石阶的平台上,左右两边有各有一个铜鼎,而今天则改置在台阶上。对于这对铜鼎,有记载称:“在第六层平台,左右两侧陈列着一对巨大的仿古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字,是当时的上海特别市政府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葬礼而捐献的。西侧的一尊铜鼎向北内壁上有两个孔,一大孔,另一小孔,这是日军占领南京后,用钢弹击穿的。抗战胜利后,1946年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随国府还都时,曾在铜鼎处挂一块长方形铜牌,上刻‘日本侵略者,破坏孙中山先生文物的罪行’字样。

图4

前面几张老照片,都是这几位外国朋友在中山陵内游玩的情形。接着他们又来到与中山陵毗邻的灵谷寺。图4中的高塔,应该就是灵谷寺中的灵谷塔了,因为在中山陵景区一带只有这么一座高塔。灵谷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处,灵谷寺初名开善寺,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明太祖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
  照片中,灵谷塔前景里的建筑是谭延闿墓的牌坊。如今这座牌坊还在,但已经没有照片中那么簇新而洁白了,毕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但是今天牌坊周围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气息,在战乱和政治动荡的年代能保存完整已经十分不易了。这座牌坊是1932年建成的,说明照片拍摄时间应该在1932年或者此年之后。

图5

再来看看图5,外国朋友游玩的这个地方也是灵谷寺里的另一个地方。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很多事物早已变样,笔者实地考证后才知道,这个亭子就是谭延闿墓地左边的亭子,叫做“香竹芳纪念亭”。实际上在墓地的右边还有个与左边完全相同的亭子,应该是沿着墓地的中轴线对称着设计出来的。整个墓地借山川地势,倚山构筑曲折幽深的墓道,“从祭堂到墓室要经过一段百米长的“S”形水泥甬道,两旁苍翠葱郁,曲径通幽,环境十分优美。甬道右侧有一条山溪,曾有小桥流水,并依次建有临瀑阁、千秋坊、香竹芳纪念亭等数座风格各异的建筑,极具江南园林情趣。”

最后几张照片,是这几位外国朋友在中山陵园内的“休闲照”。

图6

图6是三个人坐在草地上休息,可能在陵园里走路累了,因为在中山陵内游玩经常要走很多路,而且这几位外国朋友如果从中山陵走到灵谷寺,可能要走几公里。
  照片拍摄的地点基本看不出,可以看见男士的衣服挂在中间女士后面的树杈上,两位女士把外套放在腿上,三个人席地而坐,从照片的亮度来看,三个人身上的衣服显得特别白,也看出当天应该是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好天气好心情,所以他们笑得很灿烂。左边的男士和中间女士年龄差不多,应该是中年人,右边的女士应该是个秀外慧中的女孩,笔者猜想这三个人应该是一家人,可能在周末之际出来游玩的。

图7

图7是两位女士微笑着面对镜头拍照,周围草地上的草并不如今天景区里的茂盛。

图8

图8是这位女孩站在树旁,好像在唱歌,她张着嘴巴,右手摆着pose,左手里拿着盒装的器物,眼睛看着远处,似乎在给坐在草地上的亲人表演着,其乐融融。女孩身后右边的房子已经很难辨认出,但是笔者在实地考证时,在灵谷寺内找到一个建筑跟老照片中的建筑相类似。这座建筑叫“志公殿”。志公殿为三间,青砖青瓦,建于 1934年,殿内供奉宝志像,所以也称像堂。从两张照片的对比来看,屋子都是瓦房,而且形状都是前面小屋子连着后面的大屋子,但是屋顶的形状不同,笔者询问工作人员,她看了两张照片后,觉得照片中似乎是在同一地点拍摄的,至于屋顶看起来不同的原因,她说“文革”中志公殿被毁掉了,现在的志公殿是在原来的地址复建起来的,如果真按这个说法,不无道理。笔者回来后仍有疑问,发图片给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朋友,他请专家看了后,认为不是志公殿,所以对于这张老照片的具体拍摄地点,只好暂且存疑了。

图9

图9是两位女士和一位长者的合照,中间这位长者大概是右边女士的父亲,左边女孩的外公。照片的背景形状似塔状,但不是灵谷塔,因为棱角不像灵谷塔,也没有灵谷塔那么大气,笔者查找了南京很多塔状物发现,只有鸡鸣寺的药师佛塔跟照片中背景的建筑物有些相似。经查阅关于药师佛塔的资料获知,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进攻南京,“鸡鸣寺”毁于兵火。而复建鸡鸣寺后,因国力衰微,未建宝塔。1988年春,“鸡鸣寺”再次重建, “药师佛塔”始于1990年4月落成。这就排除了照片上的人在药师佛塔留影的可能。 
  后来,有研究地方志的朋友发来一张镇江金山寺慈寿塔的照片,其结构与老照片里的建筑十分相像。笔者推断,老照片中三位外国游客,或许是在镇江金山寺的慈寿塔前的留影吧。 
  综上所述,这些珍贵的照片可能是一家四口空闲时游玩拍摄的,场景可能不是同一地点,也未必是在同一时间,而他们游玩的心情更是只有他们自己能够体味得到。照片里的一些谜团,后人或许永远无法解开,但照片的定格,却为后来的人们了解当年外国人在南京及周边的休闲出游,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并提供了诸多想象的空间。
 

(秦风老照片馆提供图片) 

上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