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故时风物>老台湾的汉民生活文化>文章详情

老台湾的汉民生活文化
2017-07-11 10:08:26 作者:吴浚伊 热度:5640℃ 收藏

台湾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岛屿,主要居民从大陆漂洋过海而来。台湾古称“琉球”,西方航海家则称“福尔摩沙”。尽管不同民族和文化都来到这座岛上,但主要人口仍然是汉民族,表现于外的就是台湾人语言、生活习俗,均为高度的汉文化。

郑成功驱除荷兰人,在台南安平一带建立反清复明的基地时,称台湾为“东宁”,意思是相对于北京和南京,地处东南边的台湾代表“东边的宁静”。郑氏王朝也称为东宁王朝。接着,施琅渡海灭掉明郑,康熙皇帝原以为外患既除,应将军队、百姓迁回内地,弃台湾于海外,但施琅认为万万不可,在给康熙的奏折上留下经典的一段话:

“臣奉旨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薄,耕桑并耦,鱼盐滋生,满山皆属茂树,遍处俱植修竹。硫黄、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向之所少者布帛耳,兹则木棉盛出,经织不乏。且舟帆四达,丝缕踵至……”

施琅将台湾形容为海上仙山,康熙显然被打动了,遂同意所请,将台湾列入中国版图,辟为“台湾府”,隶属福建省,首邑即为台湾府城,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台南可以说是台湾汉文化的发源地,主要族群为闽南以及客家。一开始的汇聚地区在西边沿海,府城(安平)、诸罗(嘉义)、凤山(高雄)逐渐形成大小聚落,后来又有港口城市安平、鹿港与淡水。福建广东有几种较典型的建屋类型:合院、土楼、围村与街屋。台湾早期社会中则以合院与街屋为主。在开垦阶段,缺乏资金及有技巧的造屋匠师,住屋建筑规模往往不大,通常只是就地取材。

农村与渔村间以中小型的合院为主,街屋则常见于较商业化的城镇中。后来社会安定繁荣之后,台湾首间孔庙始建于台南,富商士绅与进士举人日渐增多,其经济能立足以兴建较大规模的宅邸,较为大型的院落住屋渐多,有些宅院里头还有花园(园林)的设计。如,板桥林本源园邸、桃园大溪李腾芳古宅、彰化马兴益源大厝、台中雾峰林宅与芦洲李宅,都是传统闽南式的大型合院住屋。

当时在南台湾已有不少移垦的汉人,虽人口渐多,却迟未建城,直至朱一贵事件发生后,朝廷才允准。此后城墙和城门成为城市的象征,不单是行政区划的界线,也有守备保护居民的作用。在汉人的观念里,城与门都需考虑风水,以方位命名。

辽阔垦地出产丰富的作物,使得台湾与中国沿海形成了区域分工,也就是农产品与手工品的交换,贸易组织“郊”,或称“行郊”“郊行”出现,或在两地城市来往,或在多处城市进行单一商品的贸易,港口随之也繁荣起来,便有了“一府二鹿三艋舺”的谚语,不但代表了台湾自南而北的开发顺序,更隐约能看出台湾自农转商的趋势。

只是在繁华兴盛的经济背后,社会的根基却不太安定,移民社会同乡互相扶持的情义,促成同一祖籍的人们集中住处、劳作,做生意也抱团。但越来越重的人口压力自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争夺或是纠纷,再牵扯上族群间语言、习俗、信仰的殊异,以闽、客及漳、泉之间的械斗最为常见,次数频繁,著名的“顶下交拼”甚至影响了取代艋舺商业地位的大稻埕兴起。

人在异乡,没有家人相伴,又遇工作事业上的问题时,为寻求心灵上的安定,移民们将生活的中心寄托在家乡的信仰与庙宇。南台湾乡里间错落着大小庙宇,又因是海岛,迁移过来的居民多渡海而来,为祈求平安的缘故,妈祖是最为崇信的神明之一,流行民间常年不衰,几间大庙如北港朝天宫、大甲镇澜宫、新港奉天宫等,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后移民在台湾安定下来,往往会遇到一些灾疫,此时王爷信仰蔚为流行,因相信拜王爷能够除瘟疫、保乡里,使城中平安。

北台湾则有三大庙会:青山王祭典、大龙峒保安宫的大道公出巡、大稻埕霞海迎城隍。三地(万华、大龙峒、大稻埕)开发较早,传统信仰和建庙与其开发历史和当地居民关系密切,还有像是玉皇大帝、关公、城隍、观音与土地公广受人民祭拜,较为普遍,各地都有供奉。

开港通商后,发展重心从开发农业地,转为向外输出农作物或是经济作物,如茶叶、糖以及樟脑。糖厂和制糖的原料——甘蔗,主要产地为台南附近一带,茶叶和樟脑产地则分部在北部丘陵区,当时大稻埕成为茶行最集中且兴盛的地方,又是富商、文人雅士云集之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板桥林家士绅家族生活 日据初期,台北板桥林本源园邸的一隅,图中男子留着清代的辫发,

并着中国传统长袍服饰。林本源家族于清代经营米、盐业而致富,成为有代表性的大家族。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台南城先于台北建城,共有十四座城门,内外各四座城门,另有东西两方为各三座城门作为防御外敌之用。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895年9月17日。人行道上可见“急公好义”牌坊,一群民工聚在牌坊下面,另有居民穿梭其间。

较远方的中式建筑则是台北城的西门,现为台北市衡阳路。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日据初期,一条铺满石子的街上,四名孩童提着篮子或托着放满水果和杂货的竹筛,

沿街叫卖,赚取的钱可以贴补家用。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富裕家庭合影 日据初期,台湾南部一户富裕家庭的合照,妇女和小孩都着中国传统服饰。

后来台湾建省,巡抚刘铭传以及沈葆桢等官员引入现代化的建设,不过未扩及全岛。至此,在台湾的汉人已有一定的聚落规模,且闽南和客家的族群大致分布地区稳定,争斗的状况减少,但城内城郊与乡村仍存在建设差距,不过城内的聚落有渐往城外扩张的趋势。从前在台湾讨生活的汉人在这块土地上留下辛劳的汗水,只有少数经商致富,此时大多仍是靠着手头上的生计过活,虽然日子不一定好过,却经过耐心耕耘后,经济与社会的状况逐渐转好。汉人的文化越是扎根在土地里,便越能发展出了绚烂的特色和风俗。

日本占领台湾五十年期间,尽管强制推动日化或皇民化教育,但台湾人的汉文化基础深厚,难以摇撼!甚至抗日团体如余清芳事件或者文化协会和民众党,皆高举中华文化正统的旗帜,作为对抗日本殖民统治的精神武器,由本文附图中浓厚的汉文化气息,便可见日据时代台湾人真实的生活面貌!

(照片由秦风老照片馆提供)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