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旧事重温>饥饿年代的存照>文章详情

饥饿年代的存照
1996-01-01 00:00:00 作者:于泽涛 热度:6699℃ 收藏
最近整理旧物时,发现一张五十六年前的老照片,虽有些发黄,但画面尚清晰。
照片里,炕上两人迎面盘腿而坐,左边是时年52岁的父亲,身着黑色对襟袄,面对镜头,露出一丝微笑,右边为53岁的母亲,戴一顶黑毛线帽子,穿大襟黑衫,双眼皮因肿胀而下垂,表情淡然;炕下是当年商店一位四十来岁的女售货员,她左手擎着一杆带铁盘子的木杆秤,右手正拿起苹果准备称重。 面前的炕上放了两件家什,右为近似半圆柱形的铁皮桶,里面露出几条冻鱼的尾部,像是偏口和辫子鱼等,桶外有鸡蛋;左是柳条篮子,里边有蛹、葡萄等。
在照片背面,有父亲自右至左竖写的几行铅笔字:“一九六○年十一月,全家被灾挨饿,因肝瘦至二度病重,受商店照顾,摄影纪念;同时刘佩玉(注:笔者的母亲)患水肿。”(以上标点系笔者所加)由上可知,照片拍摄于“生产救灾”时期。此间,我家住在烟台市毓璜顶区大海阳春临巷,系城市居民。全家四口人即父母、16岁的我和13岁妹妹的生活,主要靠父亲为印刷厂写毛笔字来维持,很是拮据。与其他市民一样,我和父母的口粮每人每月27斤(大人标准),妹妹每月18斤(少儿标准),另外,每人每月还要节约2斤粮食支援重灾区。实际上,全家每月只能领到91斤口粮,平均每人每天不足8两,实在不够吃。无奈,我和妹妹经常顶烈日挖野菜,撸树叶,刨茅草根。三九隆冬的早晚,扒垃圾箱捡菜叶成了我的“必修课”,手冻得像馒头,也全然不顾。妈妈用这些菜、草根等掺和上玉米面、地瓜面做成菜团子。全家用这些食物,勉强支撑着……
 

眼看面黄肌瘦的我和妹妹,终于有一天,爸爸一狠心,在1959年冬,以低廉的价格,卖掉了家中大部分精美的楸木红漆家具,如雕凤刻花的圆镜梳妆台、做工精致的镜面大衣橱、造型巧妙的箱梯、银色什件齐全的小柜等,这些可都是妈妈当年的嫁妆啊,心疼得她直掉眼泪。见状,爸爸叹了口气说:“孩子重要,顾不得那么多了!”可那时的食品奇贵,一粒花生米一毛钱,一垄大葱能换一辆自行车。所以,卖几件家具的钱,换来的温饱只是暂时的。这年除夕夜,我暴吃了一顿饺子(是平时的三四倍),结果到了下半夜又呕又拉,一直折腾到天亮。后来听说有不少人,就因为除夕夜吃饺子过多而住了院。是啊,平日吃不饱,且主食是菜团子、代食品(用玉米秸、地瓜蔓、麦秸、向日葵秆、花生皮等粉碎成面做成的食品)等,缺少油水,长时间吃不到饺子。所以除夕一旦见了饺子,能少吃吗?难怪肠胃受不了。从此,我一吃饺子就上酸水。
到1960年11月,我家又面临更大的窘境——父亲患了二度肝瘦,妈妈得了水肿,生活更加艰难。于是,街道办事处将我家列为“特困户”,由街道商店定期(每月一次)送来免费食品,有鱼、肉、蛋、水果、点心等,总算熬过了难关。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