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旧事重温>首批拖拉机手的回忆>文章详情

首批拖拉机手的回忆
2017-01-20 00:00:00 作者:李家德 口述 王繁荣 热度:5149℃ 收藏

我叫李家德,今年七十四岁,是章丘培养的首批拖拉机手。下面,我就讲讲这段经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年“灾害”,使全国的农业遭受了严重损失。为扭转当时的严峻形势,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上级一次拨给章丘县68部拖拉机,有国产东方红-54、铁牛-40、匈牙利的413、罗马的尤特兹(音译)四个机型。县里从各单位抽调了一部分懂机械的工人,又从章丘八处中学应届毕业生中招收了部分学员。其中从章丘一中招了31人,我为其中之一。从此踏入社会,成为章丘首批拖拉机手。

当时,拖拉机站是国营单位,是章丘的大型企业,前两任党委书记均为副县级(行政16级)干部,第三任是原章丘县委工业部部长。全站共500余名职工,总站设在绣惠,下设四个分站和一个直属队,即黄河、高官寨、旧军、枣园四个分站和城关机耕队。我先在总站任通讯员,常跟书记下基层检查工作。那时没有汽车,出发都是骑自行车。我记得我跟的第一位书记姓王,是转业军人,腿部有残疾,也是骑自行车下分站,与现在的领导出门动辄坐轿车,不可同日而语。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64年10月20日,旧军拖拉机站同事合影。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69年,旧军拖拉机站全体职工合影留念。

1962年,部分职工下放基层支援农业,我也要求调到旧军分站工作。旧军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东方商人”孟雒川的故乡。旧军拖拉机站就设在孟氏祠堂内。我们去时,祠堂已遭到严重破坏,精美高大的木门和窗户不见踪影,厅堂内的香案和牌位也不知去向。我们只是将台阶用土垫了垫,庞大的拖拉机就轰隆隆地开了进去。那时条件差,睡觉均为地铺(建站初期没有床),用砖垒一个长方型的槽,里边填上麦瓤,将被褥铺在上面。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春、秋、冬季耕地和夏季打麦场,所谓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型农民”。

那时的生活,令人终生难忘。每到耕地季节,将简单的铺盖打成包放在犁上,沾满油污的大衣往身上一披,开车就走,乍一看还真猜不出我们是干啥的。老百姓顺口溜编得好:“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挖炭的,到了跟前闻了闻,原来是拖拉机站的。”通常两人为一机车组,一人为组长,我任驾驶员。一开始作业(耕地称作业)两班倒,每人12小时。除加油、吃饭外,黑白不停,走东庄、串西庄,直到作业区全部耕完地为止。时间长了也交了不少年龄相仿的知心朋友。记得在白云湖耕地时住在李家码头村,本来我是半夜零点接班,可是不到十点,村里的小伙伴们就去叫我:“小李子快起来,到点了。”我迷迷糊糊起了床,睡眼惺松地到外屋一看,桌上放着满满一筛子“大毛角”(螃蟹的一种,个大而肥),旁边放着一面盆,里面盛着酱油、蒜末等佐料。那螃蟹角、腿跟小拇指一般粗,里边的肉又鲜又润,蟹黄色艳流油,蘸着佐料那个味道就别提了,比现在的海蟹可强多了。

开拖拉机的确是艰苦,常常不分昼夜,露天作业。冬天冻个死,夏天热个晕,除顶班作业外,还要拉油、量地、打验收单。若一人生病休息,另一人就得连轴转,为的是多耕地争当“红旗机车组”。当拖拉机手累归累,但吃得不错。那时各村迎接拖垃机,就像接天神一样,车还未到,村里就先杀猪宰羊,比过年还热闹,我们几乎是顿顿有肉,天天有酒。到户里吃排饭,也是包子、面条常有,酒菜不断。对此,村民们多有微词,编唱词道:“炒菜不放油,闪个大地头”(如果招待不好,就闪个大地头让你自己刨)“413、413,干一天歇三天”(因为这种机型是匈牙利进口的,质量不过关,坏了不太好修)。后来,站党委做出决定:为杜绝生活特殊,严禁烟、酒、肉、炸,每车配备一临时工,自带炊具及粮油,实行自炊。在“文革”前夜的“四清”运动中,部分同志还为“多吃多占”进行了退赔。

那时章丘归泰安地区。因章丘拖拉机数量较多,每年完成本县任务后,我们还经常被派到肥城、东平、平阴等县帮助耕作。大约在1965年,我们到平阴支援秋耕。黄河边上的沙质土耕起来和切豆腐一样,可一旦遇到大风就惨了,黄土飞扬,直刮得天昏地暗,第二天丈量土地时,举目望去一马平川,根本分不清那些耕过哪些没耕,只好例行公事地估算一下拉倒。

尤其难忘的是,有一年在平阴黄河岸边抽水的那段日子(用拖拉机带动水泵),每天遥望滚滚东去的黄河与穿梭而行的货轮,蓝天白云,诗情画意尽在其中。那时,吃饭安排在叫翟家渡口的一个小饭店里,在门前的凉棚下,喝着啤酒,看着两艘渡轮来回交替运送过往的车辆和行人,轮船的马达声、汽笛声、汽车的喇叭声、水鸟的鸣叫声汇成一首优美动人的交响乐……

1969年11月,县拖拉机站撤销,拖拉机全部下放,归公社管理。除少数人员留各公社站点任教外,其他人根据工作需要,在全县范围内统一分配,遍布各行各业。为照顾家庭,我要求到驻绣惠的章丘县农机修造厂工作,直至退休。

上一篇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