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老照片馆>旧事重温>我在台资企业工作>文章详情

我在台资企业工作
2012-02-09 18:37:16 作者:青友 热度:2591℃ 收藏
一九九三年十月台商林金贵先生来找我,说他要在上海投资设厂,想请我去帮忙。林先生是一九九一年参加台湾钢线钢缆同业公会大陆考察团来上海认识的,他在台湾的工厂是专门生产床具弹簧和各种钢线,据说他们公司生产的纲线占全台湾的90%。他在泰国也有投资设厂。他来找我时已经和上海闵行区七宝镇一个单位谈好合作,投资设厂,专门生产销售钢丝、金属家具及相关金属制品,注册资本是美元一百五十万。中方提供场地、厂房,台方提供资金,包括机器设备、材料,由台方经营。我考虑了后觉得这是学习管理很好的机会,决定要去。我找我的单位〈上海中旅社〉的领导商量能否办待退休。领导很支持,同意了。
我去了位于吴宝路这家工厂,一进厂门口左面是长长两层楼,楼下是办公用房,楼上是几间卧房,总经理指着其中的一间说:“这是给你住的”,我从走廊往窗外望去,当中是很大活动场地,两边就是车间厂房,后面还有空地。这工厂还算比较大。不过这旧厂房显得比较破旧。
因为我的家离工厂比较远,总经理要我平时就住在厂里,每星期六让我回家。我很快投入工作,当时除总经理以外,就有一个老王、一个小青年和我三人,老王是负责后勤,小青年是负责采购。总经理<后来我们都叫他林总>给我的职务是总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他们都叫我林主任>,就是说,总经理不在的时候要我全面负责起来。为了便于工作,总经理向别人介绍时,总说我是他亲戚,是从台湾请来的,而且他要我和他谈话时用台语说。刚开始,工作是比较紧张的,要装修厂房、要招聘职工、要验进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要去买办公样品、厨房用具、房间用品,有时要和总经理去几家台商的单位取经,要去联系以后要进的原材料。
通过半年不到的准备,工厂开工生产了,生产车间有二十几个人,办公室有七八个人,有负责财务的,有销售人员。当时主要是生产床垫,生产的流程是:用从台湾进口的钢丝通过半自动化的机器组成一排一排的弹簧,然后再用粗钢丝按床垫大小组成框架,接下来送包装车间,弹簧架上先后要放塑料网、植物纤维、塑料泡沫、棉垫,最后包上花布,周围用手工工具把滚边带打成边框,包上边角,这样床垫就做成了。因为刚开始工人不熟练做得比较慢,后来经常给他们培训,总经理还请台湾来的技术人员来辅导,这样生产量就上去了。以后又生产床架和沙发。销售人员也忙着找销售点,我给他们安排每人负责的区域,抓他们的业绩,规定一些奖罚措施。工厂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制定了,每天早上要员工列队,有时总经理,有时我向他们训话,指出前一天好事和坏事,提出这一天的要求。刚开始林总确实对我很好,不但单独有一间房间,我的权利也很大,总经理回台湾,都是我说了算。平时吃饭我和总经理以及台湾来的人都是单独在厨房旁边的小饭厅吃饭,不和其它员工一起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工厂忙碌,很少有空余时间。星期六晚上回家,第二天晚上就赶回厂。刚开始工厂购进一辆“依维柯”面包车,还专门聘用一位司机,总经理回台湾时,我经常叫司机开着车出外采购或者办事。总经理在时我经常陪他坐这辆车去拜访已在上海投资设厂的台资企业,所以也认识了一些台商,如专门生产力国名袜的上海力国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达,还有上海钦龙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西得……等,我们还去参观专门生产床垫的上海梦乡床垫有限公司、上海东风沙发厂等。生产床垫需要很多原材料,钢丝弹簧除了从林总他在台湾的工厂运来,因为运费高也要从大陆进,我们也找了几家,还找了生产泡棉<海棉>厂家、生产麻布的厂家、生产棉纱绳的厂家、生产花布的厂家、生产塑料网的厂家……等。我们生产的床垫取名“蒂芬尼”床垫,为了打开知名度,我们请广告公司拍了广告,有俄罗斯小姐坐在床垫的境头,还去电视台联系广告播放时间,我还专门去联系公交公司在几条线路的公交车两侧做广告。林总经常指派我任务,如要做一些工作服,我找了几家,最后找了一家“上海申达劳防制衣厂”我们做了两种工作服,工人用深灰色,干部用橘色,做成林总很满意。还有一次上海举行家具展,林总要我带人去设展台。林总为了美化工厂,要我找录化园艺公司,后来选中其中一家,把厂门口两侧都种树录化,种上蜡梅、月季花、桂花、金丝桃、美人蕉、罗汉松…..等花了三万七千多元。林总还经常要我和销售业务员去查看销售情况,特别是月底收账要我业务员去一起去。还有一次按规定床垫要送“上海家具质量监督经检验站”检验,第一次送去不合格,后来做了改进再送去才给合格证书。由于宣传广告,我们销售量逐步上去了。工厂附近有很多新建的商品房,新搬来的人总到我们厂买床垫。林总也总给他们优惠价。为了让上海很多家具店和大商场进我们的“蒂芬尼”床垫,我们也给他们很大折扣。后来我们的产品不但在本市销售,也销售到外地。但销售外地经常款收不回来,曾经有一次销售外地的单位找不到了,负责人跑掉了,派人去找也没找到。为此那个业务员还受到处罚。工厂的管理是繁琐的,原材料进来要组织员工卸货清点、领货要登记,产品出厂要统计。特别是对工人的管理更复杂,大事小事都要管,要给他们办外地人口居住证、办劳动证、办保险,安排睡觉的地方,工人之间吵架了要给他们调解。工人的流动性很大,有的人做了几个月不做了,我们还得去找人,我曾经几次带人去人才市场去摆桌子召人。
林总后来也经常从台湾派人来,有负责指导技术的的,有负责销售的,这样我们就比较轻松一些。几个从台湾来的人因为第一次来上海比较新鲜、好奇,晚上常常出去玩。干部还是我一人,好在办公室楼上有电视剧,有报纸。林总为我们订了一份台湾报纸《中国时报》。有一天也就是199641日我在《中国时报》看到报道,我的外甥女,也就是住在台湾我小妹的女儿陈晓芬获得1996年环球小姐中华小姐选拔冠军,而在前一年1995年她的姐姐陈晓芬也获得中华小姐的第一名,所以报纸写道:“陈氏姐妹半年内分别赢得选美后冠,羡煞许多人”报上还有她们的照片。我马上用厂里的电话打电话去台湾,问小妹责怪她怎么不告诉我们,她说了详细经过,随意说:“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我回去后把这事告诉家人,大家都为她们感到高兴,也祝贺她们。这张报纸我一直保存到现在。
后来,在这家厂做得越来越不舒服,我对林总一些做法感到不满,我和他渐渐产生矛盾。后来林总把他在台湾的儿子也请来,代替我部分工作,我做了两年多就辞职了。
我辞职以后在家休息了一星期,因为我实在太累了,原来想休息之后就回中旅社去上班。这时我接到另一个台商蔡先生的电话,蔡先生是我进工厂工作不久认识的,他也在上海投资设厂,比林总晚来上海投资设厂。工厂就设在林总工的厂旁边。他是林总的朋友,但比林先生年轻得多,三十几岁,后来我知道,他在台湾住的地方离林先生家很近,他父亲和林先生从小一起长大。蔡先生来上海投资就是他父亲叫他来找林金贵先生。蔡先生的父亲在台湾经营尚农产业集团在台湾很有名气。蔡先生确实很好学,经常来找林先生,所以我才认识他。他投资设的是食品工厂,取名《上海台尚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花生、瓜子、蜜饯、糖果等休闲食品。他为了在上海创业事先去了山东文登、威海、青岛、荣城,又去甘肃的兰州、武威、民勤,再转向内蒙古、黑龙江乃至东北三省等很多地方搞市场调查。我第一次看到他时,他的工厂还没有弄好,还没有开工,他只用两个月的时间准备,就开工生产了,刚开始只生产盐酥花生和香酥花生,就凭他们的产品特色和质量保证,很快在上海打开市场,而蔡先生作为总经理每天带领员工骑着助动车和自行车去开拓市场,经过不懈努力,他们的产品开始崭露头角.春节前夕,不少厂家和顾客特意去他们公司的销售点要买盐酥花生和香酥花生,有时还会排队。我因为经常和他有接触,所以我对他很了解,他对我也和客气、很尊重。我在林先生工厂做时,林先生回台湾,蔡先生工厂要借用电动拖车或者什么工具,他就来找我,叫我“林主任,能够借用……”后来他们生产的品种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他就想在市区设一个办公场所,专门搞销售。
那天蔡先生在电话里约我在他们刚找好的办公场所谈话。我按他告诉的地址找去,是在武夷路一条弄堂里有两间办公房,这就是蔡先生在市区新找的办公场所。他对我说:“我们要在这里设公司的销售部,在这里和客户联系比较方便,销售业务员上下班也方便。我请你在这里负责,给你经理的职务,工资待遇和你在床垫厂一样。”我问他:“你是否要我每月完成多少销售指标。”他说:“没有,你不会有压力”。
我回家考虑了一下,觉得去那里每天可以回家,离我家也比较近,最主要蔡先生当时给我的印象很好,我钦佩他。我就同意了。
我开始去那里上班了。办公室很简单,三个办公桌,一个很长的会议桌,和一个橱柜。我去的时候,已经有一个老陈同志是负责材料和统计的,一个小姐是负责财务的,他们各自有办公桌,有一个空着就是我的。销售业务员有近十个〈后来增加到十二个〉,他们因为经常往外跑客户,所以没有办公桌。我第一天去上班蔡先生<大家都叫他蔡总>就把我介绍给大家认识,他们后来都叫我林经理。蔡总每天要工厂和这里两头跑,他不在这里是就交给我管了,我就先向他们了解情况,特别是销售业务员,我一个一个找他们个别谈话,了解每人有多少客户,销售情况怎么样,有什么问题。
从第二天开始,我每天轮流和一个业务员走访客户,一天要走七、八家。工厂是生产休闲食品,取名“台尚食品”后来增加很多品种,除各种花生以外有蜜饯,有各色糖果、饼干、沙琪玛,那时很多超市,如联华、华联、农工商等大的超市都已经进了公司的产品,这些超市下面都有几十家连锁店,他们分布在各区,而我们的业务员在自己管辖的超市都要经常去走访,看货架上我们的产品是否放整齐,要和店长商量哪些还要补货。业务员还要找一些自己区域里还没有进公司产品的大买场、食品店,设法把公司产品介绍进去。后来如捷强、三阳、快乐、百佳、百式等等超市都进了台尚食品。每月业务员还要去自己负责的单位结帐一次,设法把该收的钱收回来。这些业务员都很卖力,因为他们的业绩都和自己的奖金挂勾。业务员在外面跑如果发现有新开的商场和超市都会向我汇报,我就和他第二天拿各少量的食品去那里和分管进货的人谈,要谈进场费,要谈扣率,谈成才能发货给他们销售。蔡总他们每天下午四点多从工厂来到办公室,业务员陆陆续续回来,要填写进货单,要在每人的日记本写汇报<走了哪几家店,补了多少货,遇到什么问题>。,这些汇报我每天都要看,用红笔给每人写评语。有时蔡总也要看,有时他召集开会,布置任务。有时工厂开发新产品,蔡总会拿一些在开会时分给大家吃,听取大家意见,然后要业务员拿去各商场和超市去推广销售。蔡总很会动脑子,他知道春节大家都爱吃糖果或者买了送人,他要业务员去联系地段好的地方、商场的门口摆上设计很美的货架,分四、五层,每层有几筒用进口包装金属纸覆盖的塑料容器里装满各口味的糖果,使得本来就有着漂亮包装的糖果更加鲜艳夺目、诱人,路过的人总被吸引,自己挑选喜欢的糖果,按重量给钱,一斤15元。这种货架式销售是一大创新,当时我还负责招聘临时销售员,给她们培训,带她们去几个销售点销售。这种销售方法一时在上海很轰动,后来因为影响马路交通,才改摆在超市、商场里面。
后来因为客户越来越多,销售部的办公室太小,蔡总在淮安路江宁路的办公大楼楼上租了三间大房间,其中有一间就是会议室,接待客户。里面还堆放一些食品样品。
“台尚食品”很快在上海打开知名度,以台尚食品独特的口味和特殊的销售方法,在上海食品行业崭露头角。后来产品不但在上海销售还销售到外地如杭州、无锡、南京、合肥、武汉等地。蔡总也经常去外地考察、查看,一看到有的地方生产的食品不景气,他就和他们谈合作,让他们的工厂生产台尚食品,这样不仅救活这家厂,蔡总的营业额又上去了。后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台尚产品的品种已答三十多种,销售量也稳步上升,很多大商场、超市都进了台尚食品。台尚食品的销售一切走向正常,台尚食品渐渐享有盛名。台尚公司还经常举行大型慈善捐献活动,把销售总额5%捐献给慈善机构。
20007月,我结束了台尚公司的工作在回到上海中旅社办退休。十多年后我和家人去七宝古镇游览,我报着怀旧之感,去工厂门口拍了照片留作纪念。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