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编读感言>巫鸿先生如是说>文章详情

巫鸿先生如是说
2023-05-12 14:28:21 作者:冯克力 热度:2152℃ 收藏

前些日子,陈丹青与著名美术史家巫鸿在线上有个对谈,话题围绕巫鸿新近出版的个人回忆文集展开。

谈到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回忆时,巫鸿说道:我们容易把记忆简化,我有点抗拒这个。比如我们现在懂得了很多很多事,把当时的历史都当成历史。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点抗拒这个东西,因为把这些东西加进去,一些鲜活的记忆就消失了。我觉得记忆是抵抗历史的,在有些时候,记忆是会被理性化、概念化和集体化的。历史有集体性,而记忆总是个人的。个人难免要来抵抗这种被集体化,被消失。

他与陈丹青的这次对谈,多少涉及了记忆与历史的关系,虽然没有深入展开,多是随兴的只言片语,却不乏哲思,对如何理解《老照片》所收集的那些个人记忆的特殊价值,也不无裨益。

其实,还在《老照片》出版之初,巫鸿便写过研究《老照片》和“老照片现象”的论文,为此他还打电话采访过我。这篇后来题为《“老照片热”与当代艺术:精英与流行文化的协商》的论文,当时发没发表、发表在哪里,我一概不知。直到十多年后的2018年,他把这篇文章收入了《聚焦:摄影在中国》,我才有幸看到。

在这篇论文里,巫鸿特别谈到《老照片》所开创的“照片/文本”这一呈现个人记忆的模式。他说,在《老照片》里“摄影影像不单是文字的图解,文字也并不只是对照片的说明。实际上,影像的作用是为重构历史和唤起记忆提供刺激、线索和载体。图像种类的多样性因此也就意味着历史重构的多种可能”。

他对《老照片》这本小小的“平民化读物”(巫鸿语)的体悟与论述,于编者的我们而言,说是醍醐灌顶也毫不为过,只可惜晚读了十几年。

不过,晚读或许也有晚读的益处。经过了岁月的累积之后,自有一种别样的况味在里面。

就像看老照片一样。

 

(第144辑书末感言)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