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讲故事>听故事>《语文小报》不小——…>文章详情

《语文小报》不小——故乡雁荡杂忆之七
2018-11-20 10:22:14 作者:傅国涌 热度:7280℃ 收藏

 

《语文小报》不小——故乡雁荡杂忆之七

傅国涌
 

前几年,我托人去找《语文小报》创刊号,被洪水淹过一次的编辑部也没有保存下来。我感谢《语文小报》,不仅因为我在这儿发表了生平第一篇习作,也是在这儿我读到了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冰心《寄小读者》中的一些篇目,还有许多滋润过我生命的文字。胡适是谁?老实说我那时并不知道,我只知道鲁迅,但这篇《差不多先生传》明白如话,痛快淋漓,我便牢牢记住了他。在以后的岁月中,《语文小报》没有保存下来,这篇《差不多先生传》我还是剪下来,保存到了现在。这是我与胡适先生的第一次相遇,这一相遇便埋下了十年后,也就是1989年后近三十年间的因缘,我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接触他的文字,几乎把他的主要著作、日记、往来书信都读了,写过不少有关他的文章,他给我的教益胜过鲁迅。每次想到胡适,我记忆中总是《语文小报》最初看到的他那篇文章的样子。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语文小报》1980年11月15日发表的第一篇习作

 

2009年春天,我和几个朋友到了安徽绩溪山中的上庄,去看他的故居,在一片油菜花中讨论他的“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讨论他对白话文、对更新话语体系的功绩。同年5月,我到了台北南港,去参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的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学术研讨会,主题便是“胡适与近代中国的追寻”,我是唯一没有学术背景和身份的与会代表。我递交的论文是《新语言和胡适的“得寸进寸”社会演进思路》,“新语言”,其实可以上推到1980年《差不多先生传》在我心中种下的因,那时我只是一个十三岁的无知少年,胡适这个名字都是第一次看到。数年后,胡适先生去世五十周年时,日本《朝日新闻》要做纪念专题,记者大老远来杭州采访我。我想起三年前站在胡适先生墓前的那种感动,曾默诵毛子水执笔的墓志铭,心中充满了亲近之感:

这是胡适先生的墓。

生于中华民国纪元前二十一年。

卒于中华民国五十一年。

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虑、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

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2009年5月4日,“纪念‘五四’90周年学术研讨会”海报。

 

不光是我,同行的智效民兄、邵建兄也都曾在墓前徘徊,久久不愿离开。胡适先生卒于1962年,在遥远的海峡对岸,离我出生尚有五年。但在他形骸化灭之后,1980年的某一天,通过小小的《语文小报》依然将光明带给了少年的我。现在回想,当时的编辑真是有眼光、有水平啊。老实说,这样的《语文小报》格局并不小,比许多唯利是图的媒体大多了。

《语文小报》编辑中有一位温师专毕业不久的夏尔福老师,我的名字“傅国涌”最后一个字就是他在发表我的习作时首次使用的。自1981年10月1日,我在县城他的单身宿舍(在教师进修学校里面)第一次见到他,前后有过两年的来往,他给我写过不少信,还帮我借过书,给我寄过稿纸,他的字迹一丝不苟,很秀气,人也秀气,那时他大概只有二十几岁,还是单身。可惜这些信现在找不到了。后来他书生从政,做了当地的副市长,不料在一次车祸中丧生。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1983年元旦,当时我在大荆中学念高二。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1年10月2日《语文小报》第一次小作者座谈会留影。

 

1981年8月底,我本来升入雁荡中学念高一,暑期将终,我去学校拿样刊,当时我在《乐清文艺》发表了一篇习作《雁荡红叶》,意外地听到一个消息,卢老师以及一直照顾我的高中英语老师张金英(她后来成了我高二的班主任和英语老师)都调到邻近的大荆中学去了,徐先生则从教研室到大荆中学做校长,我翻过谢公岭,回到家,当天即步行四五公里去大荆中学找卢老师和徐先生,要求转学到他们所在的学校。接下来的这两年,我经常见到徐先生,经常给我改作文,包容我犯的错误,许多同学都知道我是校长喜欢的学生。他在学校不上课,卢老师则在初中部,视我为子弟,我常去他们的宿舍,偶尔还会在他们家吃饭。

这年9月中下旬,我接到通知,要我参加10月2号上午在教育局教研室召开的小作者座谈会。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进县城,是我大姐陪同我去的,住在小报安排的县政府招待所,我大姐则到一个表姐家去住。

这次座谈会上发言的学生代表中有雁荡中学比我高一届的女生,她发表的习作好像是“我的梦”之类,她当时说了些什么,我全忘了,但她那种少年老成的样子,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回校以后,我写了一篇《记小作者座谈会》,交给徐先生,他帮我修改了几处,不久就发表了,中缝一长溜,再转到正版。只是剪下来的剪报已遗失,具体写了些什么,我已记不清。一篇简单的叙述文字,也无什么特别价值,只是我少年文字生涯的一点淡痕而已。

然而,就在初稿完成数日之后,编辑部已在排版,我意外地找到了这篇小文的剪报。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从习作可知,那天早上还下着细雨,会议室前有一排白杨树,县里的作家、诗人刘文起、贾丹华等都讲了话,提及浙江籍作家鲁迅、茅盾、夏衍、唐弢等,还特别讲了胡万春从“退稿专家”成为作家的故事。一位教研室的副主任在发言中说:“今天这样的座谈会在我们乐清还是第一次召开,我相信这次座谈会定提高你们对写作的兴趣……”要我们不要偏科,学好各门课,我最终没有做到。我的数学自初三以后,几乎就没有及格过。
会议从八点左右开到十一点半,九点钟雨就停了,正好浮云遮住了强烈的阳光,合影就是那个间歇在操场上拍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3年春夏之交大荆中学高二(三)班合影,前排右四为时任校长的徐保土先生。

 

这次座谈会上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册《浙江日报》编辑部编印的《可爱的故乡》,上面留下了我所熟悉的夏尔福老师的笔迹,相距三十七年,那椭圆形的“《语文小报》编辑部赠”鲜红如初,只是夏老师已作古多年。

这本小书为杭州西湖印刷厂印刷,封面图案是西湖白堤、断桥、宝石山和保俶塔,白底,以绿色为主,简洁,清晰,看上去就喜人,不光有茅盾、夏衍、唐弢、徐迟、林斤澜等浙江籍作家,还有钱三强、苏步青、谈家桢等科学家,袁雪芬、叶浅予、常书鸿、张乐平等演员或画家对故乡的回忆。这是我得到的第一本非正式出版物。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在《可爱的故乡》扉页上有夏尔福老师的笔迹。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作者第二次参加小作者座谈会的介绍信。

 

这一次小作者座谈会,徐保土先生没有去,第二次小作者座谈会是在1983年元旦,我和徐先生一起去的,他亲笔填写的介绍信我还保存着,这是我熟悉的字迹。参加过第一次座谈会的不少小作者也在。会上突然传来消息,县委书记正在乐清中学出席航模比赛,叫我们全体与会者去那儿一见,看得出许多人不无兴奋,我隐约记得会场有点小小的骚动。我已是高二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了,但也只能不情愿地跟着大家去了。县委书记叫什么忘了,他讲了些什么也忘记,只留下了一张合影,我站在最后一排的中间。两三年后,我与张铭、陈泉沫等成为同学好友,发现我们都曾出现在合影中。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3年元旦《语文小报》第二次小作者座谈会留影。

 

时光无情地流转,三十五六年过去了,1981年那张合影因为母亲曾放在玻璃镜框中,早已斑驳模糊,1983年的这张却依然黑白分明,记录了那个精神上贫瘠、荒凉的年头,白衣少年留下的一点微不足道的痕迹,虽然那件白衣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深处。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