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私人相薄>我的翻译家父亲耿济之>文章详情

我的翻译家父亲耿济之
2020-08-28 10:38:32 作者:耿辰 热度:6489℃ 收藏

 

父亲生于1899年,从北京俄文专修馆毕业后,被派往苏联工作,直到1938年回国。我从1928年出生到回国上小学,一直跟随着他,但因为年龄小不记事,没有多少记忆。1938年,父亲绕道欧洲返回国内,我在上海上小学,此后的九年时间,我们一直生活在父亲身边,对父亲的点滴记忆,也多集中在这个时期,也是我们与父亲相处最长的时间。

时逢抗战,他和朋友们蛰居上海,史称“孤岛时期”。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总是与他那张书桌联系在一起的。那张二屉桌,靠着他的床头,上面堆满了书和纸笔。从早到晚,他坐在书桌旁,伏案翻译。每到这时,我们都会自觉地安静下来,悄悄地离开房间,因为我们都知道,他手上的这支笔,挑着全家人的生活重担,这该是怎样的分量啊!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1 1922年,父亲在北京俄文专修馆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工作。时年二十五岁(虚岁)。此为与好友的合影,下侧文字为父亲与朋友在照片背面的题识。

 

那是中国人最艰难的时期,也是我家最困难的时期。那时爷爷还在世,与我们生活在一起,靠父亲赡养。外公外婆也要靠父亲赡养,我的两个舅舅早年去世,姨妈钱梅先与姨夫俞颂华常驻在外,无法顾及外公外婆,只有妈妈钱福芝照顾他们的生活,所有的生活支出只靠父亲一人的收入。我的二叔耿式之在内地工作,二婶家生活拮据,时不时也需要接济。记得当时大舅的儿子也寄养在我家,加上我家父母姐弟七口人,这几大家子老小十几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一个人支撑。对此,父亲从无怨言,默默地坚持着。

早几年,父亲的译著出版后,可以拿回一笔稿费,维持一段生活,后来战事愈演愈烈,物价飞涨,纸比书贵,出版商不愿再出书,父亲只好卖版权,实在接济不上时,母亲得变卖些首饰,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艰难地维持着。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2 父亲与母亲钱福芝合影。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3 1923年,父亲、母亲于大女儿静芬周岁时合影。

 

父亲为人正直,待人诚恳,有很多朋友,除了早年的挚友瞿秋白、郑振铎、俞颂华等人,蛰居上海期间,经常来往的朋友还有梅兰芳、许广平、徐调孚、赵家璧、戈宝权等人。其中交往最多的是郑振铎伯伯,他常常来家里,在楼下的客堂间,一坐就是半天。他和爸爸有说不完的话,到了吃饭时间,有什么就吃什么,有时还把女儿带来和我们玩。为了躲避日寇的纠缠,他建议父亲开个古旧书店,于是父亲在善钟路开了一间名为“蕴华阁”的小书店,买卖古旧书和文具,这里也成了他们与朋友见面活动的场所。在这间不起眼的小书店里,他们议论时事,探讨文学,坚持文学创作和翻译,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克时艰。

戈宝权叔叔也是家里的常客,爸爸在家的时候,他们两人总在不停地说啊说。爸爸不在家的时候,他也经常来,一个人坐在客堂间,翻看书橱里的俄文书,有时还给我们带些少年杂志。直到父亲去世后,他仍经常来翻看父亲的书,至今我还保存着他站在父亲墓碑前的照片。听妈妈说,戈宝权的叔父戈公振是父亲的朋友,戈宝权早年去苏联学习,一直跟随父亲左右,与父亲如手足。父亲去世后,戈宝权叔叔写了许多回忆文章,读来令人唏嘘。直到20世纪80年代,每次戈宝权叔叔到上海开会,总要去家里看望妈妈,并一直关心着父亲译著的再版。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4 1927年,父亲寄给母亲的照片。右侧文字为父亲在照片背面的题字。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5 大姐静芬(中间)、二姐宁芬(左四)、我(左二,排行老三,名美芬)在赤塔合影。

 

妈妈做得一手好菜,她会做中西两桌酒席,和父亲常驻苏联时,妈妈经常向俄国大妈们学习如何制作俄式菜,奶油罗宋汤、土豆沙拉、炸猪扒、红烧牛腩、牛肉咖喱包……都是妈妈得心应手的菜,绝对正宗的俄式味道。在上海家里,有时妈妈会做几个好菜,让爸爸请朋友们来品尝,来客中,郑振铎伯伯是少不了的,郑伯伯是福建人,他母亲也是做菜能手,有时也请爸爸去他家吃饭。

瞿秋白早年和父亲来往密切,他们是俄专同学,在北京读书时,常在我家,和父亲一起翻译文学名著,他们俩共同翻译出版的《托尔斯泰短篇小说集》,是中国最早由俄文直接翻译的托尔斯泰译著集,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瞿秋白伯伯擅长刻章,家里曾有一枚早年他送给父亲的印章。

梅兰芳先生当年在苏联访问演出,父亲全程陪同翻译,俩人结为挚友,抗战期间,梅先生为了抵制日寇,蓄须明志,拒绝任何演出。在上海期间,梅先生常与父亲来往,有时梅先生来家里,有时父亲去梅先生府上。梅先生曾送给父亲一个玉如意、一对青铜兽、一把银制裁纸刀,还有亲笔画作,可惜都在“文革”中散失了。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6 中国驻赤塔领事馆外景。右侧为父亲在照片背面的题字。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7 1927年,父亲回国养病期间与家人的合影。左五为父亲,右一为大姐静芬,右二为祖母,右四为母亲。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8 1930年,母亲偕大姐二姐乘船赴苏,家人前来送行。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9 1935年夏,姐弟在苏联度假时留影。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10 1936年8月,父亲回国养病期间与家人合影。从右至左依次为:父亲、弟弟耿肃(怀抱者)、二姐宁芬、父亲的外甥女阿娟、外祖父、我、外祖母、大姐静芬、妹妹敏芬、母亲和母亲的大嫂。

 

父亲对待朋友如此,对待家人也一样,他从不厉声说话,他爱每一个孩子。每到傍晚,父亲要外出散步,回来时,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一包热气腾腾的糖炒栗子,每个孩子分上几颗,而他自己却不吃一颗。

记得1937年父亲送我回国读书,在此之前,我们一直随父亲生活在国外,到了读书年龄,就送回国内。回到上海后,家还没有安顿好,为了方便上学,我在舅妈家借住,在她家附近的民智小学读一年级,当时父亲回国养病,时常过来看看我。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人,看着父亲在教室落地窗外看我,心里很难受,盼着他等我下课再走,更盼着他来接我回家。终于有一天,父亲来接我了,带我来到新乐路(当时名为亨利路)的新家——父亲新租的房子里。我也转学和姐姐们在一起。

在我十三岁那年,患了沙眼,父亲带我到静安寺附近的医院刮治(当时治疗沙眼的一种方法),刮完后,父亲让我闭上眼睛,挽着他的手臂,我们一步步缓缓地走回家。

这两件事,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的爱,直到现在不能忘怀。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11 1936年,父亲、母亲在弟弟耿肃周岁时合影。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12 1936年至1937年,父亲偕母亲在苏联工作期间,四姐妹在上海读书,由大姐静芬照顾三个妹妹的生活起居。

 

父亲血压高,有朋友说,吃南瓜子可以降压,可父亲没有时间嗑,我就每天为他嗑上一小盘,给他吃。父亲有时也和我们一起玩,他有一个手摇留声机和一些唱片,他常给我们放一张录满笑声的德国唱片,唱片里充满哈哈哈的笑声,有节奏的笑声,听得我们也都哈哈大笑,这是全家人最快乐的时候。

父亲坐在沙发上思考或休息时,习惯用手敲沙发的木扶手,敲出鼓点声,他说,五四运动时,郑振铎伯伯打大旗,他敲鼓,在那样的鼓点声中,他仿佛又回到了慷慨激昂的青春时代。父亲爱书如命,每到一地,首先光顾那里的书店,每次都会买回几本书。在赤塔买不到的书,还托在莫斯科的戈宝权叔叔买。父亲买回来的书越堆越多,客堂间的几个大书橱已经放不下了,于是他特意租了一间车库,专门放书,一箱又一箱。上海潮湿,每年春夏时节,为了不让书籍发霉,我们都要帮父亲晒书,一本一本摊开,来回翻晒,看守在那里,收起来的时候,还不能放错,一本本放回到原来的箱子里。爸爸收藏的俄文原版书籍,数量不少,其中也不乏珍本。爸爸去世后,家里生活入不敷出,为了维持生计,这些书都被母亲卖给了附近一家俄文书店。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俄文文盲,说得一口流利的俄语,却一字不识。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13 1946年,父亲在南京燕子矶。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14 1947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前排右)与大姐静芬(后排右)、二姐宁芬(后排左)和弟弟耿肃的合影。

 

抗战胜利后,为了全家人的生活,父亲不得不独自到沈阳中长铁路工作,我给他写信,问他什么是美?他回信说,这是个哲学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日后我们再谈。可是这个日后却成了永远。父亲走了,丢下他心爱的翻译事业、可爱的家庭。

父亲去世后,被沈阳的友人运回上海,葬在万国公墓,那时我已加入共产党。1947年,上海地下党为了保存力量,将大批党员转移到解放区去,我也随之离开上海的家。离开前,我特意去看望父亲,在他的墓前种上一棵小花,请它替我陪伴父亲。谁料“文化大革命”时,万国公墓被强行占用,父亲的墓竟然被毁,尸骨无存。无奈之下,1969年我们姐弟五人在苏州凤凰山公墓,为父亲重建墓地,墓穴里安放的是父亲的一部译著。1996年母亲去世后,也安葬于此。可怜的母亲,永远守着父亲的译著,长眠于凤凰山。

愿父亲的在天之灵,陪伴着母亲,一起长眠。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图15 1969年,我们姐弟在苏州凤凰山公墓为父亲重建墓地,墓穴里安放的是他的一部译著。1996年母亲去世后,也安葬于此。图中墓前站立者为耿肃。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