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老照片网站!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全部资讯>图文选萃>名人一瞬>我跟沙孟老的摄影缘>文章详情

我跟沙孟老的摄影缘
2019-12-11 13:58:36 作者:王秋杭 热度:5681℃ 收藏

我是1976年父亲退休后,“顶替”他进浙江省博物馆工作的,被分配在远离西子湖畔馆部的文物库房里,跟沙孟海先生学字画鉴定。

当时的省博物馆文物库房设在浙江省委党校里,占着整整一幢两层楼。楼上堆满两大屋子“文革”时期查抄来的文物,都是名人字画、瓷器等,需经沙老等专家鉴定、分出等级后进入馆藏。库房当时也就四五个人。我那时刚结束了“广阔天地”的生涯,对政治不怎么敏感,完全是出于对一位七十六岁高龄老人的尊敬,每天到远离库房的公共汽车站去接他。遇到下雪天,我都要早起,提前用扫帚扫干净路上的积雪,以便扶他老人家来上班。

沙老是历经沧桑的人。民国时期,蒋介石对沙老十分敬重,时有往来。蒋离开大陆前,曾专门召见沙老和陈布雷的哥哥陈训慈,谈了半天的话,这成了沙老的“历史问题”。因此,他长期被“内控”,多次受审查。审查人员让他交代都谈了些什么,布置了什么“任务”。沙老每次交代都一样:蒋只是与他拉家长,没谈什么国事。1980年,我被调到省博物馆落实政策小组,第一批落实政策对象中就有沙老。为了澄清强加在沙老档案里的一切不实之词,我和组长无数次跑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甚至省公安厅,最终如愿以偿。沙老在“文革”中受过不少苦,平日沉默寡言,上班不是看书就是写字,极少闲聊。有相当一段时间,沙老对我的存在并不在意,在他眼中我就像个陌生人一样。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沙老提议跟我合影一张。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2年,沙老在上海锦江饭店。王秋杭摄并用银盐相纸制作,是收藏级签名限量版。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2年,沙老在上海锦江饭店。王秋杭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1982年,沙老出任西泠印社社长,在西泠印社汉三老石屋前挥毫。王秋杭摄。

 

我从“文革”初期就喜欢上了摄影。无论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还是在浙江农村插队,“海鸥”4B相机从没离开过我的身边。到了文物库房,还是离不开它。那时候文物库房没有摄影设备,也没有复印机,我们抄卡片都是将文物依葫芦画瓢画在卡片上的。老先生把摄影看得挺神秘,看我摆弄照相机,老问这问那的。有一天,沙老心情特别好,对我说:秋杭,你写几个毛笔字给我看看。我说:那不是关公面前耍大刀吗?沙老笑着说:别这么说。你会照相,我就不会,人各有长。你我二人还是兄弟相称吧!我知道沙老在摄影方面有求于我,便欣然领受。见我们走得很近,馆里有人出于对我的“爱护”,说沙老是戴着“帽”的,还是保持距离为好,弄不好要影响政治前途。可我自认为政治前途原本就不会有什么戏,所以一直和沙老保持亲密的关系,还常去他家。沙师母对我也很喜欢,每次去,她都不让我抽自己的“西湖”烟,而是拿出她的“红牡丹”和我对抽,常叫我讲些社会上的新闻给她听。因为她是小脚,出不了门的。每次我要走,沙师母都要再三留我多坐会儿。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由左至右依次为朱屹瞻、王个簃、谢稚柳、沙孟海。1979年,王秋杭摄。

 

1979年,西泠印社恢复雅集笔会活动。沙老闻讯后很激动,吩咐我带上相机跟他一块儿去。那时候“文革”刚结束,这些刚摘帽或还没有摘帽的“臭老九”没有人为他们拍摄肖像。到了现场,沙老向我一一介绍:启功、谢稚柳、钱君匋、陈佩秋、方介堪、王个簃、朱屹瞻、许钦文、朱复戡、诸乐三、程十发、方去疾、高式熊……我就一位一位地为他们拍照。拍完后回来冲洗,还要完成沙老每人要放大两张的要求。那时候做这些事完全自费,我的月工资才三十多元,除了吃饭剩不下多少钱。沙老接过照片,再三感谢。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由左至右依次为单孝天、方去疾、朱复戡、高式熊。1979年,王秋杭摄。

 

尽管有“海内榜书,沙翁第一”的美誉,但很少有人知道书法只不过是沙老的业余爱好,他的正业是对金石、碑帖的研究。他三十岁时写下《论秦印》而一举成名。正是因为他对金石、碑帖的深厚功底,才造就书法大字独步天下的地位。即便是受迫害时写的大字报,到不了第二天,晚上就会失踪。我最看不惯那些以种种名义让沙老写这写那的人,而沙老对谁都是有求必应。可以说从博物馆到文物局,再到文化厅,基本上上至领导,下至传达室,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藏有沙老的手迹。我好酒,不少同学和朋友知道我和沙老的关系,都向我求其墨宝。我开出的“账单”是:一桌不少于四菜一汤的酒席。那年头我口福可真不浅。进库房工作大约三年后的一天,天下着雨,我照例打着伞接沙老上班。沙老和我肩并肩走在通往库房的小路上,他突然问我:秋杭,你怎么不向我要字呢?我说:不好意思嘛!沙老说:你这话就见外了!今天下午到我家来。沙老每天11点半下班,下午在家休息。这天下班时,他特别对我说:下午3点我在家等你。我如约到了沙老家。沙老亲自裁下他自藏的五尺夹宣,提起斗笔,为我写下了“莺歌燕舞”四个斗大的字,并对我说:你结婚告诉我,再送你一幅中堂。我知道,这是沙老对挚友的最重礼物。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诸乐三和朱复戡(右)。1979年,王秋杭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程十发和谢稚柳(右)。1979年,王秋杭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钱镜塘和程十发(右)。1979年,王秋杭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启功现场挥毫。1979年,王秋杭摄。

 

因为我没有大专文凭,1982年落实政策结束后,回不了库房,馆领导让我去搞基建,造新文物库房。临别时,沙老对我说:林副馆长征求过我的意见,我同意的。文物库房第一要紧,你去我放心。到了1982年底,基建刚上马,林副馆长把我叫去,笑着说:没想到沙老对你那么欣赏!我说:怎么了?他说:快办移交,陪沙老去上海看病。我一听就急了:是什么病?林副馆长说:是膀胱结石,没什么大不了的。沙老点名要你陪同。那时沙老已经落实了政策,先后担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等,享受正厅级待遇。我和朱关田两人护送沙老去上海。在浙江省博物馆大门口,汪济英副馆长为我们送行。沙老问我:“秋杭,相机带了吗?”我说:“带了!”“来,我们大家合影一张。”我就用三脚架支起相机拍了一张四人的合影。沙老又跟我说:“我们俩也来合一张。”住上海锦江饭店后,沙老先看望了好友谢稚柳等,再去华山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保守治疗,不必开刀,我们才放下心来。这期间,我又非常认真地为沙老拍摄了几张肖像,沙老非常顺从地听我摆布。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谢稚柳现场挥毫。1979年,王秋杭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陈佩秋现场挥毫。1979年,王秋杭摄。

 

那时候最时髦的东西是四喇叭收录机,我在淮海路旧货店看到一台二手两喇叭的“飞利浦”收录机,黑乎乎的挺难看,标价400元。我本来没打算买,可被告知随机奉送邓丽君原声磁带一盒,胃口一下子被吊了上来。不听还好,一试听立马乖乖地倾囊买下,飞快地奔回锦江饭店。沙老正在午睡,朱关田不知上哪逛街去了,我像患了毒瘾一样迫不及待地蒙上棉被,悄悄打开录音机,把耳朵紧贴在喇叭上继续陶醉在邓丽君那缠绵的歌声里:“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冈,依偎着小村庄……”“开响点儿,我也听听!”没想到沙老那浓重的宁波口音突然响起。我赶紧关掉,对沙老说:“邓丽君是台湾歌星,大陆是禁播的。”“这里又没有外人。”于是我又打开了:“在那里歌唱,在那里成长……”我们一老一少静静地躺在床上欣赏着,听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沙老说:“好东西是禁不住的。”

我结婚时,和爱人带了两包喜糖登门拜访沙老,并告诉他我们不办酒席,准备去北京旅行结婚。沙老忙说:好,好,好!不办酒席好,我答应送你们一幅中堂的。说完,立马亲自动手铺纸、润笔,写好让我们带走。如今,这幅中堂和那幅“莺歌燕舞”书法作品,成了我家的镇宅之宝,客人见了赞不绝口。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钱君匋现场题辞。1979年,王秋杭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诸乐三现场挥毫。1982年,王秋杭摄。

 

老照片官网内容图片展示

沙老赠我五尺墨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我想起了当年我跟沙老在西泠印社拍的那些大师们的底片,决定用银盐相纸收藏级的工艺放大20英寸,在我的学生李小龙的专业黑白暗房里一直忙了几天几夜,终于完成。遗憾的是,1996年毕业于杭州工艺美术学校的李小龙,别说西泠大师的模样从没见过,有些大师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

和沙老相处的时候从没感觉到他是大师,只觉得他是位年长的学者。而现在把沙老的点滴小事汇集在一起时,一座丰碑便耸立在了我的眼前……因为我觉得我的摄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跟沙老的缘分是分不开的。想起沙老“大器完成”的谆谆教诲,这些底片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才面世,真是感慨万千啊!

友情链接 来稿请寄:山东省济南市经九路胜利大街39号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编辑部 邮编:250001
电话:(0531)82098460(编辑部) 82098042(发行部)
电子邮箱:laozhaopian1996@163.com 邮购办法:请汇书款至上述地址,并注明所购书目。邮发代号:24-177
Copyright©2009 www.lzp1996.com 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山东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鲁ICP备160002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