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建城三千年,建都八百年。范镇之《幽州赋》道:“虎踞龙盘,形势雄伟。以今考之,是邦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形胜甲于天下,诚天府之国也。”如果以人喻城,他必已是风雨苍茫中的得道老者了,给予他怀中的人们也必是别样的身安与心安。
明清时代,北京城“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主座朝南,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紫禁城被皇城环抱着,皇城又由内城包围着。内城以南,则是外城。这“凸”字形的完美建构,使外城、内城、皇城仿佛层层莲瓣护卫着紫禁城——皇帝的宫殿。深缓清澈的护城河又环绕护卫着紫禁城……北京内城有城门九座,故又名“内九城”。“京都九门”即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宣武门。有人说,建筑是流动的音乐。处处彰显皇权威严和等级秩序的宫殿、城门、城墙,赋予这座城市言之不尽的威严、大气、沉实。而皇宫里的太和门、中和门、保和门之“和”,内城外城的四合院、胡同等,又予人以无尽的平远和温暖……进到北京城,过眼景物气息,时而如闻钟磬,时而如听笛箫,时而如响铙钹……
北京人的居住区域往往跟社会身份、财产状况等密切相关。有民谚道:“东贵西富,北贫南贱。”“东西”指内城东、西部,“北”指德胜门、安定门外的关厢一带,“南”指三门以南的外城。内城是在元大都基础上精心规划的,一座座四合院坐落于棋盘式的街道左右。清定都北京之后,规定只有皇亲国戚等贵族以及八旗军民可以住在内城,而汉人不可住。许多地位低下的汉人居于南城。贫民往往住在城北和城南的最南部地区。如此,各阶层各居其所,繁衍生息,加以古都底蕴,至清末,已经形成独特的“京味”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真可谓“帝京景物大无边,梦笔生花写不全”(语见《清代北京竹枝词》)。
图1
图2
老北京的风俗之一,便是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庙会了——白云观庙会、厂甸庙会、蟠桃宫庙会、隆福寺庙会,等等。赶庙会的远近商贩一早来占了位子,不一会儿,席棚布帐鳞次栉比,玩具、耍货、小吃、旧书、古玩、字画、花鸟虫鱼等,全部摆满了。甚至表演戏曲的小棚子也搭起来了。渐渐地,王公贵族、在华洋人、文人墨客、城南城北的市井百姓不约而同来赶庙会了。悠闲的幸福感洋溢在街街角角,洋溢在每一个兴冲冲的游人心里。这两幅照片(图1,图2)极有可能是当时的庙会一角。这位把辫子环盘在头上的商贩(图1),朴实安静,眼神极具穿透力,让人见了忍不住想买他的东西。看他身旁的两个一模一样的筐,也许是一早就挑进城里来的。商品也极有趣:一堆小茶碗、茶壶、鼻烟壶、西洋钟、玻璃糖盘、食盒,等等。精巧实用,越看越好看。显然,这时候客人渐渐稀少了,小玩意却没卖多少。难怪这眼神隔了百年还这么触动人心。
另一幅照片(图2)里的两位顾客惹人注意。男子发辫油亮,缎面的短袍和坎肩更衬托优渥、平静的气质。他正入迷地看着古董摊,但是并不急切,含蓄地热烈着。他右手提着鸟笼,也许是刚入手的新宠物。他身边的女人,一身西洋装扮,左手拎着一把太阳伞。阳光打在帽檐下,露出脸部精致的轮廓。闲适,穿过照片扑面而来,不由使人想起林语堂说的:“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图3
老北京的小吃,遍布大街小巷。一种说法是,旗人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三百年下来,北京就遍布小吃了。在城墙根下,在胡同里,在四合院……埋头品味小吃的人们一道融入京味中去了。而在颓败古老的一截城墙下,数九隆冬,积雪未融,一位年轻男子正守着食货摊(图3)。他抄着手,一副安然淡然的样子,正与身边男子说着什么。这担子上是糖葫芦、山药豆还是肉串,或是别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小吃卖出去,才能给家里买米买面。底层劳动者的艰辛与吃食者的“品味”,形成和谐的互补。
图4
旧京人的穿着服饰,至清代,形成中国服饰最庞杂繁缛的一个时期。清兵入关后,要求汉族男子剃发易服,女子仍可保留原来的发式和服装,所谓“男从女不从”。因而,汉族女装变化较小。如图4,这位妇人着斜襟袄、裤、弓鞋,浑身透着皇城根下特有的从容和淡定。从这双小脚可以看出,她是地道的汉族妇女。当时,满族女人不缠足,多穿有木底的绣鞋,俗称“花盆底鞋”。
图5
老北京的交通工具也讲究。清乾隆以前,多是轿、马、驴、马车、驴车等,乾隆年间骡车盛行。清末,人们除了乘坐传统的马车、骡车、驴车等,还出现了可坐三四个人的四轮大马车。图5所示即是一辆载人的马车。载人的马车或骡车装饰通常比驴车讲究,一般用榆木、柳木、桦木制成,更上档次的则用红木制成。图中所示马车,顶部用竹篾编成圆篷状,糊上布,并用桐油浸透,以防雨防雪。早期车轮都是木制的,外加铁箍。民国后,硬轮车不准在马路上走,这种车才渐渐稀少了。
图6
图6是城外一架拉货的三套畜力车。那时,城门早开晚闭,城墙给人安全感,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不便。米面、水果、石灰、木材等生活必需品得从城外运进来。运货的驴车、驼队等在朝阳未升时就要向城门进发,而进城送完货之后,还要趁城门未关时离开。畜力的辛苦在它们弓腿拉车时令人恻然,而赶车人晒得黝黑发亮,正侧脸看着远处……车辙压得土路高高低低的,每行进一步似乎都很艰难。
图7
图8
清末光绪年间,从日本传来一种硬橡胶皮车轮的人力车,俗称“东洋车”。1900年后,始有充气轮胎的洋车。图7拉洋车的车夫们正在王府井大街路东金鱼胡同等客人。靠近镜头的车夫往门里看着……虽只是个侧影,但是眼神里透出的期待,半斜着的身子,至今看来仍如此生动。这种洋车很快风行京城,到20世纪30年代达到最高峰,约有几万辆,成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这幅(图8)街景图中,洋车已然是人们出行的主要代步工具了。
图9
图10
孩子,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图9所示,照片的说明文写着“北京的一所医院”。照片中,每个怀抱孩子的青年女子都微笑着——在积贫积弱的20世纪初,如此安稳踏实的笑容,既来自对孩子的爱,亦来自生命深处……恰好,阳光正温,打在每个人的脸上,平添了温柔和静谧。图10则是一位老婆婆为孙子换尿布的情景。老婆婆手脚麻利,掀开孩子的棉袄,使劲往里塞着尿布。从帽子到棉袄,到棉裤,再到千层底儿的小布鞋,应该都是婆婆一针一线在煤油灯下赶制出来的吧!
图11
图12
图13
还有那些不经意间进入镜头的人们:几个劳作间隙的苦力(图11),一位面带笑容从镜头前走过的庶民(图12),一群或骑马或徒步或肩负络绎进出城门的民众(图13)。这些一百多年前的面容与身影,一个个为衣食奔波的旧京人,在厚重连绵的城墙根下,只要有份生计在,努力着的劲儿就在,他们的希望也就在。
这些侧影,虽多是在颓败贫弱的清末,但是,景致、人物生机宛在。沉酣安稳之中,似乎并不曾预示时代风暴行将来临……
(照片由秦风老照片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