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是一座岛屿,山地占了岛上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贯穿南北的中央山脉,其支脉则延伸到东西两侧。这意味着,住在台湾任何一个地方,走没多远就可以走到山脚下,有时在市区中央位置就有山坡,像高雄市的寿山,站在上面可以眺望闹区和港湾。
有关山岳的种种,占据了人们生活体验相当大的比例,从小到大,常说“去爬山!”“到山上去玩!”走进山林里,湍急的溪水由高处冲下,水边布满了白石头;再往上走,则是高耸的冷杉林,环绕山顶的云海,冷冽清新的空气。山里也有许多寺庙和大佛的石像,周边为美丽的园区,游山顺便也可上香祈福。因此,从南到北,像是太平山、阳明山、大雪山、玉山、合欢山、阿里山、大霸尖山,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山岳,总是伴随着许多快乐的游玩经历,不管是跟父母、同学、男女朋友,或是带着自己的儿女,总是能尽情享受山岳所带来的无穷快乐。
示范使用传统弓箭
中部山区高山族部落,一名长者使用传统弓箭,示范瞄准射箭的技巧。山区的高山族居民主要依赖耕种和狩猎,猎物以山猪、鹿等为主,即使进入现代社会,狩猎的传统依然局部保留。
如诗如画的山间农田
山沟里的农田,远望农夫犁田。山区地势偏高、温度较低,种稻的条件逊于平原。然而在生产的需求下,山间谷地仍农田密布,形成特有的景致。
客家妇女采茶
台湾北部山区的茶园,一名客家妇女采茶的情景。台湾茶树集中在北部的山坡地,树苗最早由闽粤引进,清代发展成主要经济作物,茶叶由大汉溪运至淡水河的大稻埕,进行包装后畅销全世界。
中部高山的伐木业
台湾中部的伐木场作业情形。中央山脉主峰附近属寒带区,包含多处茂密的原始森林。日据时代曾建阿里山小火车以搬运砍伐的红桧木,中横开通后,伐木事业随之进入中部高山,后在保护森林的政策下,逐步限制。
泰雅人妇女的织布
泰雅人部落家族展示传统织布。妇女们从事织布和染色工作,图样和色彩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味,过去为自用,中横开通后逐渐开发为观光与商业贩卖。
鲜艳的观光风格
南部山区两位美丽的高山族姑娘,发饰和穿着极为华丽鲜艳。尽管风格属于高山族,不过在观光的需求下,往往有超越传统的新设计。
布农男子出外打猎
两名布农男子手持自制土枪准备外出打猎,背后为部落典型茅草房屋,布农人部落主要分布在玉山山脉周围。
困苦的生活
高山族家庭的厨房,使用汉人的灶炉煮食小米。由于山乡交通不便,生产力较低,粮食、衣物和药品供应不足,一般家庭生活十分困苦。
中横沿途村庄的少女
中横公路沿途山乡,一名少女捡拾干柴后,坐在地上休息。尽管山乡岁月物资匮乏,人们却终日与清新、缤纷的大自然为伍,少女的笑容一如大自然般纯真和灿烂。
住在台湾的那几年,薛培德牧师自然也有过同样的经历,他留下了美丽山峰以及山居生活的诸多影像。首先,他自己就住在阳明山上,足迹自然步入了周边大屯山山麓。小油坑岩石上喷出的硫黄蒸气,高大的芒草,都是今天台北人所熟悉的景观,今在薛牧师半世纪前的照片上看到,觉得格外亲切。此外,中部横贯公路通车的当年,薛培德与救济会一行同仁,就有幸造访。他们几乎是第一批自己开车上中横的民间访客,不是为了赈济,而是为了勘查游览。
薛牧师捕捉了中横沿线美丽的风光,他在照片里藏着与所有人一样的惊叹声。台湾的山实在太美了!美到难以言传,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前来体验。在薛牧师登山的时候,南投山区的高山族部落尚未发展出现代的观光事业,今日视为国宝的黥面妇女,此时四处可见。妇女们友善的笑颜中有几许愁容,艰苦的物质生活仍是无可逃避的现实问题。她们仍挎着藤篓,穿戴着传统的服饰、头巾、绑腿、铜铃等,坚守着固有的美感;至于男人们,则与过去一样,拿着武器外出狩猎,展现着与大自然拼搏的勇武,同时也维持家人的生计。薛牧师在中横看见了高山族部落中的泰雅人和布农人,在花莲、台东山区则是看见了阿美人,他们丰富多彩的服饰与传统的狩猎生活都深深地吸引了他的目光。
薛培德牧师对生活形态的关注,也及于其他山区的汉人村落。他拍摄了客家妇女的采茶活动,也全程跟随着山里一列出殡的队伍,做了生动的影像记录。就跟大海边的种种场景一样,薛牧师所记录的台湾的山乡景色,注入了许多人文的情感,呈现了永恒岁月的力量。那些山树、树影、人影,实际上都早已化成了台湾的心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