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摄影家吴绍同先生(1925—2019),幼居上海,少年时就痴迷摄影。二十岁到二十一岁,也就是民国三十四年(1945)到三十五年(1946),在中国新闻专科学校学习,课余时间到处拍照实习。凭着对摄影的爱好和充沛的精力,无论是街头还是各种社会活动,他都经常跑去拍。倚仗熟练的技术和母亲出资买的当时最先进的“徕卡”ⅢC型相机,两年间拍摄了一百六十六卷胶片。这些胶片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吴先生遗忘,直到2018年,才在志愿者帮助下发现。
这里披露的,是1946年上海十里洋场选美活动。
参加选美的两位佳丽
抗战胜利之后,上海作为东方的大都市,生活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市民期盼回到二三十年代安逸繁华的氛围中去。时事却让人难以乐观,一方面内战阴霾愈浓,一方面苏北平原暴雨肆虐,致淮河泛滥,千里沃野沦为泽国,大量面露菜色的苏北灾民涌入上海,卖儿鬻女,乞讨求生。赈灾需大量款项,当局的“文胆”陈布雷提出让杜月笙出面募集二十亿元法币应急。青帮大佬杜月笙毅然接下了“上海苏北难民救济会主任委员”的名衔。随后,和幕僚谋划了“上海小姐”选秀活动,以赈济灾民。此举一来可以让市民重温昔日繁华的旧梦,二来可落得救灾民于水火的美誉。一时间,此事成为上海滩街谈巷议的焦点。除了《申报》《新闻报》等报刊大肆宣传之外,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专门派人拍摄这次选秀纪录片,引起民众关注。杜月笙深知直接向上海有钱人募捐是不行的,上海人要“吃噱头”,就是要迎合上海市民急需享受的久违的歌舞升平景象,而“上海小姐”选秀正可以满足这种需求。
“上海小姐”投票箱
候选佳丽之一
评选现场
从左至右依次为“舞国皇后”“平剧皇后”“上海小姐”“歌唱皇后”的投票箱
十位佳丽站在一起
1946年8月,选秀活动在静安寺路(现在南京西路)仙乐斯舞厅举行。
这一活动不仅要选“上海小姐”,还选“平剧(平剧,北京改名北平前,有京剧称;改北平后,有平剧称)皇后”“舞国皇后”和“歌唱皇后”。当时设了四个“票匦”(“匦”即箱柜之意)。用民国发行的法币(时已严重贬值)一万元购一票,将票投给参选女士,以票数的多少分出名次。
关于这次选美的报道很多,照片也不少,但因种种原因,清晰度和画质都不甚理想,而吴绍同保存至今的底片清晰通透,无银盐析出、感光膜脱落、斑驳不清等现象。冲洗黑白胶片虽然简单,但按规矩完成显影、停显、定影者却不多,尤其是最后一道工序水洗,多被忽略和简化,致使胶卷在保存了不长的时间后即出现瑕疵。而吴先生严格按照胶片厂家的规定冲洗,故这些照片保存了七十多年仍完美如初。
参选小姐之一
在选举现场,吴先生只能站在人群中拍摄。他拍到了参赛的十位佳丽的合影,拍到了票箱和计票场面,也拍到了一些参选女士现场特写和单人照……拍过这些照片后,吴先生并未深入采访,对于选美的前因后果乃至内幕更未予关注,当时也没发表,只留下了这些清晰的照片。
其实,这次选美活动内幕复杂,参选女士皆有背景。当时的报道也众说纷纭,如当选“上海小姐”冠军的王韵梅是川军军长范绍增的第二位夫人,因范军长雄厚的财力和与杜月笙的私交而拔得头筹。摘得“平剧皇后”桂冠的言慧珠是京剧大师言菊朋之女,又有恩师梅兰芳大力支持。其他“皇后”及亚军、季军皆同此辙。至于筹集的赈灾款是不是都用到了灾民身上,则无从考证,而杜月笙因此获得赈济灾民的好名声却是有目共睹的。
参选小姐站在裹着毛巾的麦克风后。
开启“舞国皇后”票箱
参选现场一瞬
笔者看到照片中有闪光摄影的镜头,打电话询问吴老用的什么灯。吴老告诉我:他白天拍了一卷胶片,晚上拍了一卷,当时的闪光摄影已经过了点燃镁粉时期,改用一次性闪光灯泡。我说我在1960年用过一次性闪光泡,和普通白炽灯一样大,里面是镁箔,和相机快门同步,光的亮度很强。在玻璃泡外涂有类似树脂的涂层,顶端有一浅绿色小斑点,若小斑点变红,则表示变质而不能使用,而那层似树脂的涂层据说是若意外爆炸可避免玻璃伤人。吴老莞尔,说你用的闪光泡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已淘汰不用,改为小如红枣的镁丝(将镁箔剪为丝状)闪光灯泡。顶端有紫色斑以利安全,一次性使用,但体积小了很多,方便程度仅次于万次闪光灯。
经过多轮竞争和决赛,最终遴选出“上海小姐”冠军王韵梅,亚军谢家骅,季军刘德明;“歌唱皇后”韩菁菁及亚后张伊雯和顾丽华;“平剧皇后”当然非言慧珠莫属。
据吴老说,“舞国皇后”及亚后并未引起人们注意。据传,这些参选女子多是舞厅的舞女,人们不屑一顾。同时对欢场伴唱的歌女不予重视,故报道时被忽略。
据吴老回忆,他只拍了某一天选秀活动,不是决赛,也不知道被摄者的名字,只是现场抓拍而已,年湮代久,很多细节渐次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