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沈苏儒,1945年5月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英文系,随即到美国新闻处(现美国新闻总署前身)中文部任职,工作是每天收听美国各地广播电台新闻节目,选择与中国抗战有关的消息,翻译成中文,呈国府相关部门。8月15日,父亲听到旧金山广播电台首先报出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惊喜万分,立刻翻译成中文,成为向中国人民报告喜讯的第一人。父亲为此十分得意,数十年后跟我们提起,还会夸几句口。
9月中旬美国新闻处派父亲回到上海,报道日本投降的各种消息。当年12月,母亲回到上海,次年1月两人成婚。父亲一直梦想从事新闻工作,做“无冕皇帝”,可是美新处的工作,并非做新闻,于是经过许多努力,父亲于1946年7月离开美新处,入上海《新闻报》做记者。当时的上海《新闻报》,社长程沧波,总经理詹文浒,总编辑赵敏恒,是中国三大报之一,与《大公报》《申报》齐名。
图1 国府宣慰团到南洋下飞机,左二为父亲。
当年8月,父亲被派到南京,任《新闻报》南京政治新闻特派员,这期间曾上庐山,采访国共和谈新闻。10月份,随同国民政府宣慰专使李迪俊,前往印度尼西亚等国,慰问浴血抗战的南洋华侨同胞(图1)。在南洋访问期间,父亲报道了国府宣慰团的种种活动,南洋同胞热爱祖国的心情,以及侨胞们抗击日寇可歌可泣的事迹(图2)。
图2 国府宣慰团在雅加达合影,右三为父亲。
这段时间里,父亲结识了时任雅加达中华总商会的总干事董寅初先生。上海解放以后,《新闻报》停刊,父亲当即失业,无路可走,刚巧听说董寅初先生回到上海,设立侨资建源公司,任总经理。父亲就跑去求职,并获录用,做总经理的英文秘书。此为后话。
在印度尼西亚期间,父亲还曾被当时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接见,成为苏加诺总统接见的第一位中国记者,也是父亲后来得意了几十年的一件事(图3)。
图3 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接见父亲,左为父亲,右为苏加诺总统。
印度尼西亚从16世纪开始,几百年来一直是荷兰的殖民地,很多欧洲商人也到该国经营,至二战时期被日本占领。所以在印度尼西亚,父亲可以逛不少纯粹欧洲人开设的商店,买到很多货真价实的欧洲产品。他从南洋带回来两套英国藏青哔叽双排扣西装,样式质量都非常高级,父母都很珍惜,压在我家铁箱底下二十年,偶尔出外访客的时候穿一穿。此外,父亲还在印度尼西亚买了三瓶欧洲出产的威士忌,说是给我们兄妹三人每人预备一瓶,将来我们各自成家的时候,开瓶畅饮。我记得这三瓶威士忌也一直藏在铁箱底下,只有每次开箱的时候,我才会拿出来看看,暗暗的颜色,胖胖的瓶子。
父亲1947年1月底跟随国府宣慰团回国,父亲又专门买了几样印度尼西亚土特产,送给母亲做礼物。我记得有一套几件挂在墙上的黄木雕像,几个彩绘的瓶瓶罐罐。特别是一个乌木座雕,是个长发妇女,一手提着裙子走路,非常好看,很多年一直是我们装饰书房的两件宝贝之一。另外一件,是父母结婚时丰子恺赠送的一幅字画“双松同根百岁常青”(图4)。
图4 母亲教妹妹写字,桌上台灯下摆的是印度尼西亚座雕,背后挂的是丰子恺字画。
可惜所有这些,印度尼西亚的黑人座雕和黄色挂雕,丰子恺的字画,还有父亲的哔叽西装,母亲的所有旗袍,那三瓶威士忌,以及家里所有的书籍文物,都在“文革”红卫兵抄家时毁灭,永远无处寻找了。父亲下南洋时留下的所有照片,自然也都尽数销毁。后来我来了美国,会见几位舅舅,才从他们那里重新获得若干,那是当年父亲回国后寄给他们保留的。
父亲从南洋回国之后,由于工作完成出色,很受总编辑赵敏恒器重,很快被任命为《新闻报》驻南京记者站站长,成长为一颗新闻之星。在《新闻报》工作的那段,是父亲一生中最春风得意的时期。他在“国大”会上采访新当选的蒋介石总统,与蒋握手的照片,刊登在《新闻报》上,二十年后“文革”中间,成为他被打倒的证据之一。于右任先生是叔祖沈卫先生的学生,遂为嘉兴沈家的世交,父亲在南京也曾多次拜会采访(图5)。同时,父亲也经常采访中共驻南京的代表团,为中共政策做过报道。这期间范长江和梅益两先生是直接领导,父亲还几次进入梅园,甚至与周恩来先生谈过话。
图5 1948年于右任离开南京,父亲(左一)前往送行。
之后报馆一度考虑设立《新闻报》驻美国记者站,由于父亲文史皆通,中英文俱佳,采访报道写得出色,成为驻美之优先人选。父亲大学毕业时,曾被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录取深造,因为家里无法资助而作罢,现在有这个机会,自是兴奋异常,期盼若渴。
然世事难料,正于此时,大陆政权易帜,父亲的梦想,顿成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