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1日,英国《卫报》登出了一则“旧闻”,故事的讲述者是一位名叫约翰尼·威勒鼎的英国老人,他年过八旬,深居简出。如果不是老照片见证,恐怕没有人相信他曾在中国生活,且陪伴他度过童年的竟是一群动物,其中还有一只老虎。
约翰尼·威勒鼎1923年生于中国。父亲十九岁时就从英国来华闯荡,在海关谋得工作,此后一路升职,并娶得他上司的中丹混血的女儿——玛丽·伊丽莎白。他们生下了两女一男,也就是约翰尼和他的两个姐姐。
1929年秋,一纸调令,威勒鼎一家来到福建省东部港口——三都澳。1899年这里被清政府主动辟为通商口岸。威勒鼎成了当地海关——福海关的新一任代理税务司,统领海关工作。依照惯例,一家人入住税务司公馆。这是一栋券廊式二层建筑,位于三都澳中央的三都岛,居高临下,视野绝佳,彰显着海关在这片港湾的至高地位。
此时,约翰尼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对他来说,童年是孤独的,父母只在一日三餐时露面,陪伴他更多的是奶妈、保姆和宠物狗。由于当地教育条件有限,约翰尼被送到一所离家遥远的学校上学,与家人更加聚少离多。
这一天,约翰尼·威勒鼎正在教室里上课。他不会想到,此时此刻家门口突然响起的敲门声,即将改变一家人的生活。
约翰尼的母亲玛丽打开房门,只见三个士兵站在门口。领头的士兵自报来意:他们是专为一只小虎崽而求访的。原来,周边有个村子被老虎闹得鸡犬不宁。一队士兵临危受命,他们射杀了母虎,又在“庆功宴”上吃了两只幼虎。仅有一只公虎崽幸存了下来,出生才十来天,还看不见东西。不知是出于同情,还是想发笔财,几个士兵提起了约翰尼的母亲,认为她很可能愿意购买。果不其然,约翰尼的母亲以三十六美元的高价买下了这只名叫“太极”(Tiggy)的公虎崽。
约翰尼与“太极”虎在自家花园玩耍。摄于20世纪30年代初,选自约翰尼家庭相册。
此事暂且按下不表。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约翰尼的母亲和这家人不同寻常的生活。
在约翰尼看来,他的母亲玛丽是家里的权威。这位原本害羞娴静的女子,婚后却因痴迷饲养宠物而“疯”名远播。约翰尼记得母亲养过的宠物,“有一只鹿、一只豪猪、一只鹈鹕和一只狐狸”,“还有一只黑猩猩,以及在我出生前有一只豹子。这些动物差不多住在一块儿,各有各的笼子,但每天总有几小时与家人和狗打成一片。它们种类不同,但这似乎不成阻碍”。
约翰尼记得一只名叫“米奇”的猴子,喜欢坐在大姐弗雷迪的肩上,耷拉着尾巴。“五岁时,我突发奇想,扯了它的尾巴。真是一场灾难”,猴子被吓得不轻,自此不让约翰尼近身。此外,有只强壮的黑猩猩,也是家庭一员,常被约翰尼的玩伴们戏弄。一次,一个男孩照常踢它取乐,不料遭到回击,重伤送医,而黑猩猩自此被严加管束。
除了饲养宠物以外,约翰尼的母亲还热衷收集蝴蝶、飞蛾,它们虽不像热带品种那般五彩缤纷,但也足够夺人眼球。约翰尼的母亲没有用含氰化物的传统“杀虫瓶”使昆虫立即毙命,而是直接用针将活虫插着,置于标本展示柜里。“我特别记得‘骷髅飞蛾’,当它们感到不安时就吱吱地叫。这些可怜虫被钉上板后,会叫上一两天,但这似乎没有打扰到我的母亲”。在约翰尼看来,他的母亲是令人敬畏的。
在这座中国南方的岛屿上,约翰尼一家过着优越的生活,却也必须应对一些麻烦事,例如台风、蛇鼠。一天,约翰尼的奶妈冲入房子,失声尖叫。原来,一条大蛇正在吃屋外养在笼子里的鸽子,而另一条蛇已饱餐过一顿,正准备从铁丝网上的小洞溜之大吉,但由于大腹便便,进退两难。约翰尼的母亲抓住了这条被困的蛇,用手从尾向头倒推腹鳞。这个招数使得蛇动弹不得,浑身僵硬。佣人们对此大为惊奇。约翰尼的母亲因此又获得了一个类似“女巫”的名号。
因为对丹麦血统感到自豪,约翰尼的母亲决定饲养大丹犬,这是原产于丹麦的著名犬种。她一度饲养着11只大丹犬和8只其他品种的狗。当地人满心疑惑地围观,不知“宠物”为何物,而一些村民从中看出了“商机”,争相将稀奇的动物养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期待约翰尼的母亲惠顾。
“太极”虎与“肯特”号上负责照顾它的船员。摄于1936年,英国国立皇家海军博物馆收藏。
言归正传。这只不期而至的虎崽“太极”就这样进入了这家人的生活。为了将它带上岛,约翰尼的母亲还支付了一笔交接费用。尽管与英国领事夫人共同担负养虎开支,但她必须承担抚养的全部工作。
“太极”刚来时,仅仅5磅(约合2.3千克),头尾长19英寸(约合0.48米),在被用奶瓶喂养几个月后,成长得很茁壮。“太极”十分顽皮,最喜欢的恶作剧是躲在椅子或门后,突然跳出来猛扑,练习捕猎本领。这些举动最初把这家人逗得直乐。在他们眼中,“太极”和小狗无异。但当“太极”长到成犬般大小时,它的“恶作剧”便使人不寒而栗。“长大后,‘太极’会跳出来扑倒你,把你压在身下,并张开嘴,对着你的喉咙。这些都是游戏,和它的所有举动一样友善。它甚至有可能变得温驯”,约翰尼说道。
终于,约翰尼的母亲认为“太极”越来越危险。她无法将它放归野外,又不信任上海动物园。在英国领事夫人的共同施压下,当时航行在中国南方的英国皇家海军“肯特”号船长被说服,在返回查塔姆海军船厂时,捎带上这只老虎,送去了一个可信赖的动物园。
“太极”虎在1936年相当风光地抵达英国,成了媒体的宠儿。一份报纸上写道:“每晚,老虎‘蒂姆’都在后甲板和船员们玩耍”,“他是大伙的最爱”。“蒂姆”可能是船员们给它起的新名字。另一份报纸还刊登了“太极”在甲板上的照片。从照片看,它正在对负责照顾它的船员“动粗”。虽然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但实际上,“太极”在几个月的远洋漂泊中没少受苦。最终,它被送进了伦敦动物园。
“太极”虎在“肯特”号上。摄于1936年。这一照片被制成了明信片,笔者收藏。
福海关税务司公馆。约摄于1908年,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图书馆收藏。
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许多外国人被迫离开中国。约翰尼的父母先是乘卡车穿过越南,再坐一艘香港来的拥挤不堪的船去往英国。此前,约翰尼的母亲仍然试图说服有关当局允许她带上仅剩的一只大丹犬。
终于,在二战前夕,这家人抵达了英国。约翰尼的母亲冲进动物园来看“太极”。虽然被人群簇拥,“太极”还是认出了她。它四处跳跃嚎叫,“很明显,它奋不顾身地想要靠近。动物园的管理员同意我的母亲进入笼子触摸它,我不知道他们如何免于因此受罚”,约翰尼回忆道,“母亲和‘太极’相拥在一起,难分彼此。有人告诉我,在离别后,‘太极’咆哮了很久”。
约翰尼被送进英国的一所寄宿学校继续学业。对他来说,这是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在英国,最震惊的是夜晚如此安静。在中国,所有动物都在夜晚外出活动,比白天还吵闹。”
因为二战爆发,约翰尼和家人再也没能回到中国。当时的中国正笼罩在战争的硝烟之中,他们生活过的三都澳也未能幸免。从1938年起,日本发动了多次袭击,将三都澳上的街道几乎夷为废墟,并将整个港口封锁。在绝望中,约翰尼和一个姐姐不得不放弃中国国籍。
在日军轰炸中被毁的福海关磅房。摄于1940年7月23日,笔者收藏。
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变故接踵而至——约翰尼的父亲突然去世。约翰尼的母亲从未在英国生活过,自此不得不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值得庆幸的是,约翰尼学医后成为一名病理学家。约翰尼的母亲在切尔滕纳姆市一幢简朴的房子里安住下来。多年来,没有比狗更奇特的动物陪伴她。
约翰尼和家人也再没见过“太极”。当约翰尼的母亲走出动物园时,能听到的只有“太极”撕心裂肺的吼叫。“这叫声太叫人伤心”,约翰尼说,他的母亲因为这次分别肝肠寸断,以至于再也没去过。若干年后,“太极”在伦敦动物园孤独离世。
半个多世纪的烟云倏忽而过。在2011年,也就是这个故事初次见报时,约翰尼已是八十八岁高龄,和妻子居住在英国罗瑟勒姆一间普通的红砖房里,他们没有养任何宠物。
约翰尼或许从不知道,在遥远的中国,他曾经的家——福海关税务司公馆,在日本的多次轰炸中幸存了下来,至今屹立。但有一件事,他应当有所耳闻:华南虎,这一中国特有的虎种已在野外灭绝。客死他乡的“太极”成了它所属族群悲剧命运的缩影。